热爱折腾的硬件玩家
首席生活家数码领域作者电脑外设领域作者
注册2周年签到971天
微信公众号:WittmanARC
IP属地:北京

芝麻信用评估

芝麻信用评分是合法独立的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授权后得到分数越高,代表信用越好

技嘉Z790的QVL列表中,也是有光威产品的——不过认证的型号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天策系列的24GB产品 [观察]

04-27 12:16

作为本篇文章的主角,英特尔NAND部门已经被出售,相关店铺也已关闭。因此670p暂时没有自营入手渠道。
你可以选择670p的“精神续作”,同样“人人喊打”的Solidigm P41Plus。这款产品没有缓存,却凭借固件优化进一步改善了性能——相比670p,它的缓外4K读取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耗问题也有改善。

04-26 20:33

无数讨论都回到此前总结的原点:在厂商看来,QLC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了。但对消费者眼中,这还远远不够。
存储的降价,并不仅仅依赖于“QLC”与“TLC”等技术的进步。“规模效应”才是让NAND如今天这般廉价的主因。当厂商开始大规模生产QLC硬盘,并“强迫”消费者们接受它,性价比的天平就会向QLC倾斜,最终迫使TLC涨价、断货,进一步”凸显”QLC的性价比。
但倘若QLC从未诞生,在同等生产规模下,TLC硬盘也只不过贵上20%而已。

04-26 17:08

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才可被视作“拉开明显差距”?——在厂商眼中,20%的价格差已经足够明显;在消费者看来,33%的价格差距 都尚不足以构成选购的理由。
所谓“消费者的感知”,其实远非基于实际体验,而是基于理论参数的“纸上谈兵”——就实际体验而言,“4K缓外读取”与使用体验息息相关。670p在这一项目上超过了不少TLC产品,340TBW(1T)擦写寿命完全足够日用,价格也已低于同级TLC硬盘,为何消费者还会选择后者?

04-26 17:04

Tiplus5000是一款PCI-E3.0、发布于2022年的TLC产品,而Ti600有着PCI-E4.0的速度、发布于2024年——对比应该建立在同一代产品上,无论是技术还是发布时间 皆是如此。

发布于2021年的670p,同为PCI-E3.0硬盘,有着比TiPlus5000更出色的缓外4K读取能力——甚至已与Tiplus7100持平。而它的价格目前为460元/1TB。这就是QLC所能做到的能力。

04-26 11:18

如今的QLC已满足你的描述:质量完全达标,只是性能妥协。单位存储的价格也略有下降,尽管不及33%那般夸张
时至今日,主流厂商的QLC硬盘从未出现大规模质量缺陷,也很少出现故障反馈。670p甚至经历了矿潮的考验,写入1PB后仍然能够识别,未发生掉盘——这些产品,难道不比那些廉价TLC硬盘更可靠吗?但是,消费者们依然不会选择,在第三方TLC与原厂QLC间,仍会选择前者。

04-26 08:04

无论如何,用QLC同代技术所打造TLC,将永远拥有更优秀的性能。抛开出货量导致的差异,成本上涨也不会超过33% ——通常在20%左右。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MLC,同代MLC永远优于TLC。只是成本差距变为了40-50% ——你能接受吗?
无论如何,厂商已经代替你做出了选择。上述假设已是永远的“如果”。

04-25 22:13

可以实现“比TLC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的前提,是市面上没有同代的TLC产品——消费者们对“性价比”的定义标准,永远与厂商不同。
在厂商眼中,提供“尚可接受”的擦写寿命、“足够日常使用”的缓外性能,以及“低20%的颗粒制造成本”,便已构成QLC替代TLC的理由。而在消费者眼中,追求的是更高的TBW、更快的缓外读写速率,以及“低33%的价格”。
对此,厂商们的手段是将TLC停产。对比那已成“静止状态”的TLC,技术发展总有一天会让QLC迎头赶上——这能算得上“更有性价比”吗?这就取决于你的视角了。

04-25 22:07

等到2TB的QLC也是400元的时候,市场上或许早已没有了TLC的踪影——并不是TLC无法做到与之相近的价格,而是厂商们早已扼杀了它的发展。
MLC颗粒能做到3D堆叠,但它的技术水准却永远止步于64层。相比接踵而至的96层、128层TLC颗粒,MLC失去了性价比优势——然而,难道是因为MLC无法做到更高堆叠吗?只是厂商们不愿继续发展而已。QLC代替TLC也将经历同样的步骤,如今未必不是过渡时期。

04-25 21:14

如今已是TLC产品的天下,市面上几乎没有MLC产品。消费者只能对着过去MLC的价位进行比较,得出“TLC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的结论。
然而,在MLC与TLC并行的阶段,后者的价格并不比前者低廉50%,TLC仍然是“质高价低”的代表——是各大厂商“默契”地放弃了MLC技术,让MLC从市场上逐渐消失,成就了TLC的统治地位。随后才是技术发展,TLC在性能上逐渐超越早已停产的MLC。

QLC代替TLC,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在各大厂商的技术向QLC倾斜时、在市面上的TLC产品越来越少时,或许你还不能接受QLC的性能、认为它的价位还不够低廉,但很快便将别无选择。

04-25 21:10
本周关注热点
社区达人榜 查看更多

小提示

您确定删除该评论吗?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