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非原厂品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不确定的”,说明原厂品牌有标明颗粒类型的客观条件,但它们从来没这么干过。
第二,喜欢标MLC的就是创见和海康这类完全没有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的二三线非原厂品牌。
第三,同代同款产品“颗粒更换”除了威刚之外是否发生过,放弃宣传优势“换”到的“灵活性”不至于不利用吧?但如果一线厂商也普遍这么做了,岂不是评测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第四,为了走量的普通型号而放弃旗舰型号的宣传点,理论上似乎有点道理,可是除了存储卡领域之外,还有其他例证吗?似乎绝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挖空心思宣传旗舰款的各种优势,以提高整个品牌的形象,即使这些优势根本不存在于普通款中。(对,华为,小米,一个都别跑……)
或者来个更直接的应用:博主能否提供除HWZBB这个信息源之外,证明PNY t-p 使用MLC而非TLC的“其他朋友挖掘出的资料”?
一般而言不纠结也是对的,但HWZBB却是那么多评测方里唯一一个喜欢标明颗粒类型的,其他的再老牌再专业也都比较默契地(对大部分产品)“就速论速”“就稳论稳”,这不由让我们对它的颗粒结论有所希冀,毕竟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另外,如果实测4K性能确实与MLC存在相关性,那么PNY Turbo Performance就很不MLC,金士顿全家也基本与MLC无缘。
“改正”只发生了一次,说明“只有高端旗舰是mlc颗粒的逻辑”每次都得到了来自厂商的证实?因为总不至于300x原本猜测错了要改,其他错了就当没发生吧,特别是《Conclusion》是多篇评测写成一段时间之后的汇总产物。
可问题是“只有高端旗舰是mlc颗粒的逻辑”根据HWZBB给出的结论明明也有不少反例:对于黑底白字版64g三星pro采用TLC作者全没有任何惊讶;同代黑底橙字为TLC(与楼主的结论不符)难道是偶尔一次忘了询问厂商或厂家提供了不利于自身产品的错误信息?
绝大部分厂家为什么不主动说明使用颗粒(MLC/TLC>的类型?
貌似MLC的速度寿命都强过目前主流的TLC(更胜于尚未铺开的QLC),而且存储卡厂商很长时间里旗舰产品线还是大量使用MLC的,但为什么几乎全部厂商都如此默契地放弃了对颗粒类型的宣传?说起来这个“教育成本”不过是一张PPT图表(对比寿命、速度)的事(手机厂商传统艺能),而创见也正是因为这个点在外网收获了一帮脑残粉。
要是根本就没使用MLC那可以理解,但“锦衣夜行”实在令人费解,还望大佬指点迷津~
看了“创见威刚篇”不禁感到奇怪,大部分消费者都知道“MLC比TLC好”,即使不知道厂家的“教育成本”也不过在网页上多加一张对比图(手机厂家最爱干这种事)。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旗舰产品还在使用MLC的时期(闪迪这样目前全系放弃MLC的当然没必要自寻没趣),厂家就几乎极为默契地绝口不提使用颗粒类型的事,只有一个创见在那里当二愣子(因此还在外网论坛收获了脑残粉)。
“锦衣夜行”“造了好货不留名”实在不符合正常商业营销的一般逻辑,还望楼主指点迷津。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