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工程师
数码领域作者
注册13周年签到3062天
IP属地:上海

芝麻信用评估

芝麻信用评分是合法独立的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授权后得到分数越高,代表信用越好
乔布斯的牛皮信封,李想的公路高铁
2008年,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第一代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这款笔记本电脑主打的是轻薄。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主讲的这次发布会,到了MacBook Air的亮相环节,他不紧不慢地从旁边的招牌式讲桌上拿起一个类牛皮信封式的文件袋,文件袋里看起来有一沓文件资料。他很轻松地、缓缓地把文件袋举起来,像往常一样解开封口,从里面抽出了那个银色的本子。“这是新的MacBook Air,你可以感受一下它有多薄,对,就是这么薄”——乔布斯就这样成就了苹果MacBook Air亮相时的名场面。16年之后,类似的一幕在理想MEGA的发布会上演。与乔布斯类似,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布道完“为什么MPV市场还需要一点改变”后,这辆家庭科技旗舰MPV——理想MEGA缓慢登台。随后名场面就来了:一位前奔驰商务车车主,也是理想车主缓慢地走下理想MEGA的驾驶位,然后陆续从理想MEGA上接下了走下车的媳妇、妈妈、爸爸、孩子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三个......全场响起了掌声,这是对七座大空间最完美的诠释。要说李想本人有没有研究过苹果的发布会呢,我想那肯定是有的。你看,从一开始理想MEGA的预热期就能看得出来。在李想的定义里,理想MEGA是一辆家庭科技旗舰MPV。理想MEGA在设计、空间和智能等不同角度赋予这辆家庭MPV全新的含义。而全场一小时二十分钟的发布会,回答了MPV市场的几个问题:1.大家庭究竟需要一台什么样的车,又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纯电车?2.造型设计、补能、安全,如何让家庭用户更安心?3.针对大家庭的移动空间应该怎样去设计?实际上,从过去的理想的每代产品来看,理想一直遵循场景化定义,目标导向,正向开发的产品设计理念。从火爆30万+的市场理想L系列到如今全新理想MEGA,理想汽车都对家庭用户做出了更为细分需求的阐释。这次的理想MEGA,依然用来了几个“大家庭”的问题来发布产品。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还不够,理想MEGA这次用了一种家庭空间搬进汽车的概念,除了空间尺寸来到了车长5.35米,宽1.96米,高1.85米,轴距3.3米,但冰冷的数字,最后也细化成了二排成年乘客上下车不用大范围地弯腰低头这种概念。为了解决长途家庭旅行的里程焦虑,理想MEGA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麒麟5C电池和遍布全国的5C超充网络,喊出了“12分钟500公里”的充电口号和710公里的超长续航。让纯电MPV在城际间自由通行,将纯电补能速度带入5G时代,真正大规模替代燃油车。在空间体验上也实现了大满配。理想MEGA配备了双电机智能四驱系统、魔毯空气悬架Max,也拥有极佳的整车静音性能,为家人创造平稳舒适的驾乘体验。双侧25%偏置碰G级开发标准、9个安全气囊和侧气帘、超美标的第三排追尾测试标准,让理想MEGA拥有顶级整车安全性,打造大家庭的公路高铁。实话说,这些概念过去其他友商多少也提到过,只是放到理想的发布会,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似乎就是有这种魔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外观。区别于市场上不同的变种“埃尔法”,理想MEGA用水滴型车头、无瑕车身和独特“风刃”设计,成就了0.215的极低风阻系数,也成就低至15.9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让理想MEGA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争议和话题的美学符号。回到苹果的MacBook Air,2008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MacBook Air推出之时的争议也是颇多。当时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有类似的轻薄本产品,只不过他们大多数还很厚,多数也来到了1.4KG以上,一般配备了一个小于标准尺寸笔记本的屏幕,还拥有一个被缩小的全尺寸键盘。最重要的,为了保证工具性和拓展性,接口始终保持一应俱全。苹果的做法是设计出了一个楔形的MacBook Air,先使其成了一个时下最薄的笔记本。同时它舍弃了不少扩展功能:比如只拥有一个USB接口,它激进地采用了更昂贵的SSB硬盘,它推出了MultiTouch多点触控触控板替代原来的触控板的左右两键。保守的人们也会批评苹果激进的设计。只不过今天来看,苹果MacBook Air一度引领了轻薄本设计的风潮,Windows PC花了好几年才追上苹果MacBook Air的轻薄,MacBook Air成为了笔记本电脑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壮举。不知道十年后的未来,我们是否会将理想MEGA的发布会也铭记为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
2024-03-07
堡垒之夜乐高
相信有很多乐高粉丝或看过乐高大电影的朋友(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曾幻想过自己可以缩小 10 倍,走进一个万物皆由积木拼成的乐高世界。那里的马路大街由灰色的颗粒方块组成,街边是乐高城市系列的银行和百货商店,走在路上都是样式各异的乐高小人仔,不时还有布加迪乐高跑车、骑着扫把的魔术师呼啸而过。如果你也曾有个类似的幻想,那么恭喜你,你的愿望将很快变成现实。乐高迈过元宇宙大门在《堡垒之夜》开发商 Epic 于 4 月 7 日发布的一则官方公告中提到,Epic 与乐高将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并携手合作为儿童打造一个安全、有趣的元宇宙(Metaverse)。一些对元宇宙等「科技黑话」过敏的朋友这时可能开始有点搞不懂了:怎么乐高好端端的做着玩具,突然要掺一脚元宇宙?乐高集团 CEO Niels B Christiansen 对此解释称,孩子们喜欢在数字和现实世界中游玩,并乐于在两者之间无缝切换,他相信孩子们可以通过数字体验来发展包括创造、协作和沟通等终身受益的技能。因此,乐高和 Epic 想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创建一个充满沉浸感和创造性的数字世界,而孩子们的安全会是这个数字世界所围绕的核心,为此他们拟定了三条原则: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和安全,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将儿童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护儿童的隐私使用可让儿童和成人控制数字体验的工具为儿童和成人赋能目前乐高和 Epic 没有公布关于乐高元宇宙的任何细节,但结合起公告提到的儿童、元宇宙、数字化体验等关键词,我们也许不难想象这个元宇宙的形态——一个由乐高积木搭成的「Roblox」。如今提到儿童元宇宙,注定绕不开 Roblox。去年 3 月 DPO 上市的 Roblox 用一纸招股书开启了元宇宙一整年的爆火之路,人们一度将集社交、游戏、创造于一体的 Roblox 视作元宇宙的雏形。Roblox 是一款为 6 到 12 岁的孩子开发的沙盒游戏,但和另一款风靡世界的沙盒游戏 Minecraft 不同,Roblox 更像是一个类似 4399 的游戏平台,玩家可以在上面自由地创造并发布自己的游戏,给其他玩家游玩。也就是说,在 Roblox 上用户既是「开发者」也是「玩家」,这种独特的 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产生了强大的用户粘性。根据 Roblox 公开的数据,目前 Roblox 平台上已经有超过 4000 万个小游戏,美国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在 Roblox 平台上花费的时间为 2.6 小时,超过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体。区别于普通的 MMO 网游,Roblox 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经济系统,玩家们可以用真实货币按比例购买虚拟货币 Robux,然后用 Robux 在游戏中购物、交易、以及为游戏关卡付费等,开发者则从中赚取收益,通过这种方式,Roblox 巧妙地将「开发者」和「玩家」两种身份捆绑在一起。相对完善的经济系统不仅帮助 Roblox 吸引了足够多的开发者为其丰富游戏玩法,还吸引了 Gucci、Nike、Vans 等品牌参与到其中,提供虚拟服务,玩家们可以在 Roblox 用比现实低得多的 Robux 购买到这些品牌的虚拟物品,通过 VR 眼镜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Roblox 对元宇宙的初步尝试证明了虚拟世界所蕴藏的经济潜力,一时间元宇宙的赛道上挤满了 Meta、微软等参赛选手,而乐高则是这条人满为患的赛道上的最新玩家。乐高也是游戏公司熟悉乐高的朋友也许知道,除传统塑料玩具以外,乐高在影视、电子游戏等领域的探索也相当积极。就在上周,乐高最新发布的《乐高星球大战:天行者传奇》还成功登顶 Steam 销量周榜,结束了《艾尔登法环》保持六周的连冠纪录。乐高与游戏结缘已经有近 30 年时间。乐高首款游戏是 1995 发布在世嘉 Pico 平台上的《乐高:趣味积木(Lego: Fun to Build)》。玩家需要按步骤完成乐高模型拼装,然后就可以骑着 3D 的玩具模型进行冒险,此时的玩法相对比较简单和单一。到了 2005 年,乐高与英国游戏开发公司 Traveller’s Tales 合作,发布了标志着乐高游戏新开端的《乐高星球大战》,在 Traveller’s Tales 的帮助下,乐高电子游戏世界逐渐成型。《乐高星球大战》一经发布便受到了游戏玩家的广泛好评,游戏单体销量相当于 PS2 总销量的五分之四,成为了 PS2 时代最畅销的游戏之一。很快,包括迪斯尼、华纳兄弟在内的电影公司看到了乐高改编游戏的潜力,开始与乐高展开合作,将旗下的电影 IP 与乐高的积木元素结合,推出联名游戏作品。对于乐高粉丝来说,即使一个故事已经看过无数次,但只要换上乐高积木那充满颗粒感的「外壳」,原本厌腻的故事又会再度变得可爱、有趣,吸引人再度尝试。《乐高超人总动员》的游戏总监 Peter Gomer 认为,乐高游戏的一大特点在于里面的每一件道具都可以用真正的乐高积木制作,游戏开发者在制作游戏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用乐高零件建造一些真正有趣的东西给玩家体验。这种数字化的体验虽然无法与现实中两块积木拼在一起时的满足感比拟,但当孩子在游玩游戏的过程中,这些游戏模型可以起到启发灵感的作用,让孩子对乐高玩具充满想象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游戏已经写进了乐高的基因里面,但是光有扎实的游戏的功底,还不足以构建一个涵盖社交、游戏、经济系统等多方面元素的元宇宙,为此乐高做了更多的探索。
7
2024-03-03
zoom zoom轰轰轰,马自达,我们都爱你
Zoom, Zoom。这个简单有力的「引擎声」广告词,源于马自达 2000 年推出的一系列电视和平面广告。伴随着「Zoom Zoom」的背景音,马自达的动感与灵巧深入人心,成为了品牌的标志性元素。通过这句简洁有力的广告语,马自达成功找回品牌年轻化的本心。「Zoom Zoom」的内核从一开始就渗透到设计制造的方方面面,为马自达注入了旺盛的朝气与活力,也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时至今日,这热血仍然流淌在每一辆马自达中。然而,在 20 多年后的今天,马自达首款遵循「Zoom Zoom」理念打造的车型,正式宣告终结。马自达近日宣布,旗下中型轿车马自达 6 将于 4 月中旬在日本市场停售,这意味着该车型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前,该公司已于北美和英国停售该车型。同时,马自达也明确,目前并没有后继车型的研发计划。在中国市场,马自达 6 已经两年多没有更新,最新的车款仍是 2021 款阿特兹。这一车型早已在去年 3 月停产,彼时,长安马自达还放出了巨额折扣,官方指导价 21.88 万元的顶配车型仅售 15.32 万元,其余车型也有最低 5.69 万元的优惠。随后,长安马自达在 7 月推出了 2023 款昂克赛拉(马自达 3),但阿特兹并没有迎来更新。或许正因如此,如今马自达 6 的停产,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当年承载着「Zoom Zoom」梦想诞生的车型被市场无情淘汰,无奈驶入历史。一汽马自达与车主的「共同富裕」阿特兹(Atenza),也就是马自达 6,其名字源自意大利语「Attenzione」,意为「注目」。实际也确是如此,第一代马自达 6 在 2002 年北美国际车展上发布后,就立马成为了世人的焦点。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款中型轿车,马自达 6 完全颠覆了之前四平八稳的造型,展现出极强的运动感,其内饰也明显更加时尚。这辆改头换面的马自达,自然赢得了诸多设计大奖,包括「欧洲年度最佳车型第二名」、Car and Driver 2003 年度十佳车型,以及 2002、2003 年澳大利亚最佳车型等,美国 Men’s Journal 杂志也曾对马自达 6 发表过高度评价,认为马自达的创造力如何颂扬都不为过:马自达 6 是设计与工程的高峰!它的配置也同样完备,拥有多功能方向盘、电动天窗、电动后视镜、DSC 车身稳定系统,单碟 CD、真皮座椅,前排腰托等。▲图片来自:NetCarShow而在动力上,第一代马自达 6 主销车型搭载 1.8L、2.0L 和 2.3L 三款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126 马力、145 马力、168 马力,在马力至上的美国市场,马自达 6 还用上了一台福特的 3.0L V6 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 201 马力。马自达甚至还在 2006 年,在日本市场推出了马自达 6 的性能版车型,Speed Atenza,该车型在北美和欧洲被称为马自达 6 MPS;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则被称作马自达 Speed 6。▲Speed Atenza这辆性能车用上了 2.3L 涡轮增压发动机,换来了 272 马力的最大功率和 380 牛米的峰值扭矩,与其配合的是一台 6 速手动变速箱,甚至还有四驱系统。在这套动力系统的帮助下,这辆车的零百加速时间着只要 5.4 秒,在当时,马自达把这款车型的竞争对手,确立在了斯巴鲁翼豹 WRX STi 和三菱 EVO 上。当然了,在玩车氛围还没这么浓厚的中国市场,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2003 年,当马自达和中国一汽轿车联姻后,推出的首款车型就是马自达 6,彼时引入中国的只有 2.3L 车型,2.0L 车型在次年 7 月才进行引入。一汽马自达 6 在内饰和配置上,和海外版车型并无太大区别,基本保持了海外版本的「原汁原味」。凭借强大的产品力,在中国轿车市场稳扎稳打,一汽马自达也仅凭马自达 6 这一款车型,成功「发家」。最初,马自达 6 在国内只有四门轿车一个版本,但随着 2006 年轿跑车和 Wagon 旅行版的加入,马 6 的战略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四门轿车版本逐渐向主流中级车市场靠拢,其销量几乎完全依靠 C 端的个人消费。▲马自达 6 Wagon第一代马自达 6,不仅成功让一汽马自达「发家」,同时也是国内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发家车。它在国内的受欢迎的程度之高,甚至让马自达破天荒地在二代车型推出后,仍然保留第一代车型继续销售,这也让中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两代马自达 6 同堂销售的国家。进入主流比任何的蓝海战略都管用。时任一汽马自达副总经理于洪江在第二代马自达 6 发布前夕表示,希望在巩固个人消费的前提下,从公商务用车市场中也切出一块蛋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汽马自达引入了基于 GH 平台打造第二代马自达 6,在国内被称作「睿翼」。▲马自达 6 睿翼换代后的马自达 6 不仅外观变得更加动感大气,内饰也更显年轻。但为了兼顾公商用市场,马自达放大了睿翼的尺寸,车辆长度达到了 4755mm,轴距为 2725mm,同时,原有的 2.3L 发动机也换成了排量更大的 2.5L 发动机,最高功率随之来到了 169 马力。不仅如此,第二代马自达 6 的安全性能也得到提升。2009 年,E-NCAP 对第二代马自达 6 进行了碰撞测试,对其成人乘员的保护性给出了满 5 分的超高评价,并且还在 2010 年被英国著名杂志 What car? Magazine 评选为 2010 年度最佳车型。也正是从这一代起,马自达提出了「人马合一」的理念,因其出色的底盘调教及操控性能,被许多车迷冠以「弯道王」的美名。马自达前 CEO 鹤野弘明在 2019 年底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马自达的理解中,车辆不仅是冰冷的机器,也拥有自己的「灵魂」。当优秀的车手驾驶着有灵魂的汽车时,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共同进入最理想的状态——这就是「人马合一」或许,马自达的经典漆色「魂动红」,就是这么来的。从巅峰走向衰落2012 年,第三代马自达 6 阿特兹诞生,可以说,这是最具马自达性格的一辆中型轿车。为人称道的魂动设计加上优秀的操控,让它备受关注,巅峰之时,甚至足以比肩凯美瑞和雅阁。▲马自达阿特兹在这一代车型中,马自达引入了全新的创驰蓝天技术,其 2.5L 发动机拥有阿特金森循环和奥拓循环两种工作形式,压缩比高达 14,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发动机扭力得到 15% 的提升。同时在燃油经济性上, 4-2-1 排气歧管尽最大可能避免了高压缩比带来的爆震现象,使得阿特兹可以添加 92 标号汽油。举个反例,彼时的大众 1.4T DSI 发动机的压缩比只有 10,但为了避免爆震,需要使用 95 标号汽油。就实际体验而言,阿特兹的创驰蓝天技术同时兼顾了油耗、动力及地球需求,在当时,仅有本田的地球梦可堪一战。车身部分,阿特斯采用了最高强度达到 1800Mpa 的超高强度钢材,强度 780Mpa 以上的钢材使用量接近全车身用钢的 20%,整车 440Mpa 以上的高强度钢材使用量达到了 61%。车身刚性的提升,也让阿特兹朝着驾驶者之车更进一步。不得不承认,从销量上来看,马自达 6 称得上是一款传奇车型,自 2002 年上市以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累计销量超过 200 万辆。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增长,阿特兹的问题也被暴露。2020 年,马自达在华销量连续 3 年下滑,累计销量仅有 21.45 万辆。彼时,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长安马自达在多款新车和新技术的加持下逐渐回暖,而一汽马自达却依旧在谷底徘徊——问题正是出在阿特兹身上。车质网数据显示,阿特兹在 2020 年位居汽车投诉排行榜单的第一位,最严重的问题是车身异响和中控台异响,有关 2020 款车型的累计投诉数量达到了 3559 件,阿特兹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阿特吱」。阿特兹走向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空间。为了在结构层面增强运动性能,阿特兹的车内空间在同级车型中完全没有竞争力,中型轿车所要求的滤震和隔音性能也较为一般,其对于风噪的控制甚至不及马自达旗下的紧凑级轿车昂克赛拉。更致命的是,马自达碰上了产品力不断提升的自主品牌和汹涌的电动化浪潮。时运不济,雄才难施。2021 年 8 月,一汽马自达官宣退出历史舞台,「没错,这是我们最后一篇推送了」。一汽马自达在这篇推送中回顾了所有的所有,最后也只能感慨「路漫漫岁月长,别后莫相忘」。电动化还是高端化?电动化车型的快速上量,已经深深地刺激到我们马自达母公司。在 2022 年的重庆车展现场,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王辉并不避讳马自达在电动化方面的落后,他坦言,强调极致操控的马自达,如今也意识到了自身所处的困境。不过,他们的应对措施可不是全力猛扑电动化。马自达英国董事总经理杰里米·汤姆森(Jeremy Thomson)曾透露,马自达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豪华品牌,「丰田雷克萨斯能做到的事情,马自达一样可以做到。」▲马自达 CX-80 假想图,图片来自:Carscoops就在上个月,Carscoops 曝光了马自达即将发布的中大型豪华 SUV CX-80 的更多细节,新车将拥有多种动力总成可选,包括:3.3L e-Skyactiv D 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轻混3.3L e-Skyactiv-G 直列六缸汽油发动机+轻混2.5L 四缸插电式混合动力需要注意的是,马自达还藏了一台被称作 e-Skyactiv X 的 3.0L SPCCI 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应用了 SPCCI 自控压燃点火技术,通过单个气缸内多个电控系统的协同控制和管理,实现柴油机的自着火压燃过程。马自达认为,这是实现发动机高效、清洁、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而 CX-80 不会是使用这台发动机的唯一一款车型,马自达还打算把它放在一辆全新豪华后驱轿车里。是的,高端化才是马自达想走的路,让马自达车主不再塞车,或许才是他们的目标。
9
2024-03-01
小鹏汽车,3年30辆车
新年开工第一天,老板们总会有所表示,有的会发红包,有的会写一封公开信。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让整个公司满怀希望地,迎接新一年的挑战和机遇。▲一张经典老图: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发开工红包作为一家广州企业的老总,何小鹏不仅给员工发了红包,还请来一支舞龙队,为小鹏汽车总部增光添彩。龙首上移下摆,龙身紧相跟随,龙尾矫健跃进,犹如翻江倒海,何小鹏则站在人群中间,鼓掌、点赞。与此同时,他的公开信也没落下。为了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不打烊」的新春佳节 :-)。何小鹏首先给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员工们点了个赞,他表示,小鹏汽车美国、欧洲等全球团队都在正常运作,而在中国,产品、研发、生产、门店、服务中心、400 等团队也有大量负责运营保障的岗位,照常上班。当然,这封信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对于 2024 年,何小鹏的计划令人振奋。「今年是小鹏的第十年,业绩要翻倍以上,」何小鹏说。在过去的 2023 年,小鹏汽车一共交付新车 14.16 万辆,同比增长 17%。2024 年,何小鹏的目标是 28 万辆,也就是翻一番。但对比理想汽车的 80 万辆和问界的 60 万辆,小鹏汽车的目标颇为保守,这与其在去年遭遇的波折不无关系。去年 8 月,小鹏汽车发布了史上最差的一份季度财报,营收同比下滑 31.9%,现金储备进一步缩水,亏损面持续扩大。同时,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也跌到了谷底,为-8.6%,远远落后于理想和蔚来。到了三季度,在小鹏 G6 的发力下,小鹏汽车的营收迎来 68.5% 的环比增长,尽管其净亏损仍在扩大,但无论是营收、毛利率还是现金流,都在三季度出现环比增长。何小鹏当时说,小鹏汽车已经实现了低速正循环。而在何小鹏今天的新春公开信中,他表示小鹏汽车将会在 2024 年四季度甚至更早的时间,进入高速正循环。他的底气,来自两个方面:3 年,30 辆新车去年,小鹏在扶摇架构下打造了 G6 和 P7i 两款产品,同时还对 P5 和 G9 进行了补足,但在何小鹏看来,这远远不够。他在信中透露:小鹏汽车 3 年内规划的新品和改款约有 30 款。具体到 2024 年,小鹏汽车带来的新车有 2 辆,分别锚定 30 万元和 15 万元的价位段,补齐小鹏汽车在 10-40 万元级别的布局。何小鹏口中的这两台新车曾在年前被曝光,分别是代号为 F57 的中大型跨界车和代号为 MONA 的紧凑级轿车。前者定位将高于 P7,更强调宽敞舒适,后者是小鹏汽车与滴滴合作的首款车型,将和 F57 共同承担摊平智驾成本、改善整车利润的重担。▲摄于小鹏广州黄埔工厂的 F57▲ MONA当然还有 35.98 万元的纯电 MPV 小鹏 X9,极强的产品力迅速让这辆车成为了 MPV 市场里的「鲶鱼」,但话虽如此,小鹏 X9 的售价仍大幅超过了小鹏汽车其他产品线,有望改善小鹏的盈利状况。小鹏汽车此前也表示,小鹏 X9 是目前产品组合中毛利率最高的产品。财报指出,得益于公司持续降本,以及小鹏 X9 和 2.0 平台新品的到来,预计 2024 年的毛利率将比 2023 年有显著提高。▲小鹏 X9更加完善的产品矩阵,需要更稳固的基础。何小鹏在公开信中明确,小鹏汽车将在 2024 年投入同比超过 40% 的研发预算,其中以智驾为核心的 AI 技术的投入达到了 35 亿美元。同时投入更多的人力,招聘约 4000 人。「让敢打能打的干部带兵上场,」何小鹏说。高效经营何小鹏在 2024 年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找来了王凤英。在这位老汽车人的带领下,小鹏去年进行了频繁的组织变动,销售体系、汽车动力总成中心、造型中心、自动驾驶中心、采购部门的一把手都被换掉。在公开信中,何小鹏特别强调了团队领导力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有力的领导将会成为小鹏汽车实现全局协同和业务增长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投入的精准把控非常重要。事实证明,从拨正小鹏 G6 的定位,整改零售渠道,到降低采购成本,王凤英用自己 30 多年的汽车行业经验,将命悬一线的小鹏汽车架上了轨道。何小鹏也在亲力亲为,从 2022 年起,他就开始直接管理造型和设计团队。期间,小鹏造型设计副总裁 Derta Emanoel 去年离开小鹏,小鹏汇天副总裁、总设计师王谭兼管设计工作。何小鹏称,2024 年将会是小鹏汽车在设计领域做战略升级的一年,在未来,设计将会成为小鹏的长板。▲小鹏 X9 采用「星舰」设计语言另一方面,体系力的建设也将成为小鹏汽车 2024 年的发展重点,这包括:全新的小鹏产品开发体系(XPD),研发流程更加先进高效营销策略升级,将汽车、互联网和手机的营销策略融合发展小鹏国际化 V2.0,在欧洲、东盟、中东、拉美、大洋洲等区域布局市场随着小鹏汽车在研发、生产和营销上进行全面补足,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在新的一年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成就。以下为公开信原文:各位同学,新年好!今天是中国农历新年开工的第一天,祝每一位同学龙马精神、合家其乐龙龙!祝业务团队龙年开局顺利,欣欣向龙!为了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不打烊」的新春佳节:-),美国、欧洲等全球团队都在正常运作,而在中国,产品、研发、生产、门店、服务中心、400 等团队有大量的一线同学们、运营保障的中后台同学在春节假期坚守岗位,大家辛苦了!「痛并快乐着,敢想敢做到」是小鹏人在 2023 年真实的写照。去年在组织、规划、业务、经营、效率上有特别多的调整,经历了很多的痛苦,也有了巨大的收获。客户导向、经营思维、全局协同三大管理导向,在业务实际中有效落地,坚持用对的方法,做难而正确的事,让我们在 2023 年得以走出与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开始触底上行。新的一年我们要如何抓住龙年新机遇,收获更大的进步?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十个思考。步步为赢 拾级而上今年是小鹏第十年,业绩要翻倍以上,组织要补充完成所有短板,经营要开始走向高质量第一步。今年是小鹏产品和技术平台积累和爆发的第一年。3 年内规划新品或改款约 30 款;2024 年我们会投入更多的人力(招聘约 4000 人)以及投入同比超过 40% 的研发预算,为了明天而奋斗。从这个月开始,我们会基于全新的小鹏产品开发体系(XPD),也就是有小鹏特色的车型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管理系统 V1.0,以更先进、高效的全流程体系助力公司取得更大的成功。今年是小鹏率先迈向高阶智能驾驶、并让高阶智驾从中国走向全球的第一年,年度「以智驾为核心的 AI 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共计 35 亿元人民币。今年是小鹏营销策略做战略升级的第一年,将汽车、互联网和手机的营销策略融合发展的第一年,无论多有挑战,有多大投入,我们必须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小鹏的品牌和营销做到业界毫无争议的第一阵营;今年是小鹏在设计领域做战略升级的第一年,三造型中心并行,要将造型做到和 AI、营销、经营一样做到小鹏的长板。今年小鹏在 30 万+级别和 15 万级别的平台上,都会发布平台的第一款车,补齐小鹏在 10-40 万级别布局的两块重要基石。今年是小鹏国际化 V2.0 的第一年,将于欧洲、东盟、中东、拉美、大洋洲等区域布局核心市场,深化产品的智能化优势,加强产品的本地化适配(包括左舵、右舵),从产品、智能驾驶、品牌全面打造全球化新路径。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小鹏汽车一开始就「血海」里的激烈竞争中厮杀,积累了相当经验,我相信坚持一定会胜利。今年是小鹏「从 1 到 2,二次创业」的第二年,也是组织调整第二年,我个人将围绕在企业中基层干部和企业流程层面,做好能力增强,追求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全业务的效率提高。今年在全流程客户体验的提高,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经营落地(省掉不该花的钱,在人、研发和策略上花更多有价值的钱,商业上有更好的利润),从战略规划到 OKR 的全局协同,PDCA 动作推动落地、针对干部的培养和辅导等五个方面都将继续深化。让敢打能打的干部带兵上场干部是所在组织的效率、效果的第一负责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一场阵地战赢得胜利的关键是在各位干部身上,作为沙场上的指挥官,是否敢打硬仗,是否身先士卒,决定了团队能否勇往直前,逆势取胜。要应对新一年的挑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必须再上一层楼。实事求是:干部不能只听汇报,必须穿透多层了解实情,必须深入前线倾听炮火,现地现物地推动公司战略策略在基层执行到位,确保效果和效率上均能战胜对手。不能掩盖问题,向上报喜不报忧,要说到做到,使命必达。全局协同:干部要以内部、外部客户体验为导向,带头打破部门墙、打掉高烟囱,不为单点利益牺牲上下游,也不追求表面的一团和气,合作中为大局利益主动多走一步,才能实现企业价值产出的最大化。成长为「经营者」:以简单高效的作风,以勇于担当的态度,以经营思维推动业务成长;处处以身作则,带头自省、自律、自我激活,不仅专业能力强,管理能力也要持续提升,才能激活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果。面对宏观经济的不乐观,很多的友商都在收缩,不敢投入,我觉得这反而是我们的发展机遇。2024 年我们会逆市向前,四季度或更早一点会进入高速正循环。新的一年,龙重登场,时代的齿轮正转动起来。春运期间,小鹏车主的智驾里程同比增长超过 2.71 倍,从 XPILOT 的能用,到 XNGP 的好用、爱用,人们的开车方式在真真切切地改变中。我相信,凭借我们在智能汽车全域能力的提高,各位同学将跟我一起见证小鹏汽车今年的龙腾虎跃、扶摇直上
3
2024-02-25
30年前的车,现在坐上去只要出事故。一秒褂,二秒上墙
将一辆 30 年前的车,按现如今的标准来进行碰撞测试,它能抗住吗?澳大利亚 ANCAP 告诉你答案。ANCAP 最近找来了一辆 1993 年的三菱麦格纳,进行了一次 50% 偏置碰撞。尽管麦格纳在 20 世纪 90 年代被认为是同级别中最安全的轿车之一,但由于它没有安全气囊,被动安全功能也比较原始,所以它的实际表现……可以说是不堪入目。ANCAP 在测试报告中指出,麦格纳的驾驶员可能会因为头部与方向盘的碰撞,而面临严重,甚至是致命的颅骨骨折和脑损伤的风险 —— 驾驶员头部与方向盘碰撞时受到的力,达到了驾驶员自身重量的 107 倍。同时,前排 Hybrid III 男性假人的腿部和盆骨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另外在安全带的作用之下,驾驶员胸部受到的伤害是最小的。另外在后排,紧绷的安全带对 Hybrid III 女性假人的胸部造成巨大的压迫,这意味着该车乘客将面临胸腹严重受伤的风险。、ANCAP 的报告作出了这样的总结:结果表明,驾乘人员面临严重或致命伤害的风险非常高。在这次的碰撞测试中,三菱汽车澳大利亚公司总裁兼 CEO 肖恩·韦斯科特(Shaun Westcott)也在旁观,就他而言,他对麦格纳成为「受害者」感到困惑,但他也明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汽车行业这 30 年间的进步。「我必须承认,他们必须撞毁某辆车」,韦斯科特说。ANCAP 也明确表示,这次测试并非对于三菱麦格纳的一次控诉,测试结果所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ANCAP 首席执行官卡拉·霍维格(Carla Hoorweg)表示,「这 30 年间,我们看到了汽车在安全维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创立 ANCAP 时,我们的创始人遭到了车企的强烈抵制。那时候,我们开的车只是一辆车,没有仔细考虑它们的安全性。」从追随者,到行业顶尖ANCAP 之所以要做这次测试,实际上是为了庆祝他们的「30 岁生日」。ANCAP 创立于 1992 年,是全球第二个 NCAP 新车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最初以美国 NHTSA(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评价体系作为参照,结合澳大利亚当地的实际用车环境进行改进,测试项目包括正碰、测碰、正面偏置碰等物理碰撞。1993 年,ANCAP 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碰撞测试,测试共包括 9 辆汽车:福特猎鹰、霍顿 Commodore、本田雅阁、马自达 626、日产 Pintara、斯巴鲁 Liberty、丰田凯美瑞、沃尔沃 940,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 —— 三菱麦格纳。没错,ANCAP 挑选这辆车,自然是别有深意的。在 30 年前的这轮碰撞测试中,成绩最好的自然是沃尔沃 —— 沃尔沃 940 是全场唯一一辆配有安全气囊的车型。彼时,ANCAP 进行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时速是 45km/h,三菱麦格纳如今做的测试,则是依照现代标准来进行,即为 50km/h,车辆与移动障碍物的相对速度达到了 100km/h。现代测试标准的提高,也是麦格纳成绩较差的原因。卡拉·霍维格认为,ANCAP 不断提升的高安全标准,不仅约束了车企,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不过,ANCAP 倒也不是一直这么风光,他们曾经也是「五星批发部」。1997 年,欧洲的 Euro-NCAP 成立,其凭借着独立性、专业性,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车安全测试体系。有了新的学习对象,ANCAP 便逐渐向欧洲测试标准靠拢,于 1999 年正式和 ENCAP 签署合作备忘录。如今我们熟知的星级评定标准,便是在那时候开始实施的。与 ENCAP 达成合作后,ANCAP 的测试难度不断向欧标靠拢,增加了侧杆实验、行人保护实验、鞭打实验等多个项目,且逐年都在升级优化实验标准,还为不少测试项目设立了最低分数限制,这让 ANCAP 的知名度不断攀升,甚至成为了澳大利亚政府设立政策法规的重要参考。但截止至 2017 年,ANCAP 始终是依附于 ENCAP 标准,充其量是个欧洲试验体系的追随者,彼时 ANCAP 的测试涵盖范围、整体实验要求、升级发展进度还未达世界前沿水平。直到 ANCAP 在 2018 年和 2020 年迎来两次改革,将安全评级项目扩大、实验难度整体提升,它才真正成为最具前瞻性及全面性的新车安全验证体系之一,步入「史上最严苛测试标准」的行列。30 年后,还会有新的麦格纳蒙古骑兵的速度与 20 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北宋床弩的射程达 1500 米,和狙击枪差不多;但这些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刘慈欣在《三体》中这样写道。在汽车工业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安全始终是伴随着时代变迁与技术进步不断迭代优化的核心课题,正如刘慈欣所述,技术和思想的进步始终推动着行业标准,不断向上。只有行业标准上去了,汽车的安全水平才提升。6 年前, ANCAP 还做过一次「不寻常」的碰撞测试,一次老旧与新潮的碰撞。为了直观地呈现新车与老车在安全性能上的差距,ANCAP 找来了两辆卡罗拉进行对撞,一辆是 1998 款,另一辆是 2015 款。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在安全气囊的保护下,2015 款卡罗拉里的假人几乎未受任何伤害,车辆前部的吸能区有效吸收了冲击力,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车舱的冲击。反观 1998 款卡罗拉,其前端在碰撞时因巨大冲击而完全损毁,A 柱被揉成了麻花,车顶弯折,乘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只能说,还好里面是假人。理所当然地,两款岁数差了 17 岁的车,获得的评分也称得上是云泥之别 —— 2015 款卡罗拉获得了 12.93 分(满分 16 分)的 5 星评级,而 1998 款卡罗拉仅有 0.4 分,评级为 0 星。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正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全可靠。在过去的 30 年里,汽车在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成功让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大幅下降。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安全气囊。根据美国 IIHS 的数据,在美国,配有驾驶员侧安全气囊的新车上市份额从 1990 年的 8% 增至 2015 年的 94%;配有副驾安全气囊的新车份额也从 1990 年的 14% 大幅提升至 2015 年的 89%。其次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推广。在欧盟,配备 ABS 的新车份额也从 1992 年的 14% 增至 2017 年的接近 96%。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日本的这一数据也从 1990 年的不到 10%,升至 2017 年的 96% 以上。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 ABS,美国运输部(DOT)的数据也表明,ABS 可以将公路上汽车的碰撞事故减少两成。当然,现在功能最为强大,感知也最为明显的还是那些利用车辆高感知能力的主动安全配置。 但另一方面,智能化和网联化大趋势在给汽车深度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风险。是的,隐私安全,也应该是安全的一部分。当下,我们对于汽车安全的定义和范畴,也应该随之不断扩展和丰富,碰撞测试的标准,也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再过 30 年,说不定又会出现一辆新的「三菱麦格纳」。
6
2024-02-24
新势力汽车,是不是要向百年车企学习YES OR NO
世界上没有足够的黑暗来熄灭哪怕一根小蜡烛的光。—— 罗伯特 · 奥尔登蜡烛作为一种光源,不仅能用来照明,温暖柔和的烛光也是友谊和好客的一种延伸。在爱尔兰,旅馆窗台上摇曳的烛光,是一道古老的讯号,代表这家旅馆仍有空余的房间可以接待旅人。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的传统,后来还流传到许多酒店和无数个家庭中。在快节奏和高效率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背景下,许多人都渴望着一种「窗台烛光」的仪式感,汽车,以一种独特的空间和状态,成为了这种仪式感实现的重要载体,人们希望能够从这一产品中获得超越功能性的精神满足。有鉴于此,各大品牌也在努力打造能够提供仪式感的产品。迎宾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9 年,第七代宝马 3 系(G20)上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G20 3 系无疑为处于这一价位段的运动型轿车树立了一个新的豪华基准,其中最能营造豪华气息的,当属氛围灯的布置。在 G20 上,宝马 3 系首次拥有了 7 系标志性的迎宾光毯,更首次引入了智能感应氛围灯,可以在欢迎、欢送、开门、来电等动态情景下自动调节。▲宝马 7 系上的迎宾灯迎宾灯和氛围灯只是营造仪式感和豪华感的其中一种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车辆对于灯光的控制愈发精细灵活,前后灯组自然就成为车企们的发力对象。2021 年广州车展,再次发力中国市场的林肯汽车带来全新轿车林肯 Z,新世代的 Quiet Flight 设计语言为愈发中庸的豪华轿车市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更显精致的点阵式格栅让林肯 Z 褪去了美式车的力量感,多了几分欧洲车型的优雅,飞翼式 LED 日行灯的加入,也让林肯这个略显老气的百年品牌,重新焕发现代都市气质。次年,林肯 Z 量产,而领航员、飞行家、航海家、冒险家等一众 SUV ,都还维持着老派的设计,抱着「豪华」二字不肯放手,林肯 Z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林肯品牌 2022 年的年度颜值担当。但今年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林肯 Z 不再是一枝独秀。豪华源自内心林肯选择在冒险家诞生的第三年,带来它的中期改款车型,这次,冒险家终于跟上时代的脚步了。全新林肯冒险家融合了林肯最新的 Quiet Flight 2.0 设计语言,大灯延伸出来的灯带贯穿前脸,点亮了中间的林肯之星。格栅中满布星辉,以林肯之星为中心,呈粒子放射状分布。与飞翼头灯对应的,是横贯车尾后徐徐落下的尾灯,它的名字非常简单粗暴,就叫「Super Red」,意为「超级红」。整个尾灯由 353 颗 LED 灯珠组成,林肯说,把冒险家放在马路上,它一定是尾灯最红的那一辆。冒险家前后两个细长的灯组,还提供了动感、激情和优雅三种迎宾动画,灯光从搭配车侧投射出来的迎宾光毯,是的,打的就是仪式感这张牌。冬夜里的烛光领着旅人步入温暖,地库里的星辉带你踏进车厢。什么?奔驰新款 E 级的大灯还能往墙上投三叉星?行了,人家卖多少钱,冒险家才卖多少钱。*给不太了解冒险家的读者注明一下:林肯冒险家的起售价是 24.58 万元,但只有售价为 34.58 万元的四驱尊耀版才配备上述迎宾功能。对于一些同样具备迎宾灯语功能车型来说,它们提供的仪式感往往只停留在打开迎宾灯这件事上,上了车后,你就只管开了。但冒险家不同,它的仪式感不仅体现在迎宾那一刻,还贯穿整个驾乘过程。踏着迎宾光毯拉开车门,车内的星光氛围灯会逐渐亮起,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会即刻开始播放迎宾动画,旁边那块 27 英寸的贯穿式全景屏,也会呈现出默认的星云主题,没有丝毫的卡顿。入座后,冒险家新配备的 Lincoln Touch 智控面板上的林肯之星逐渐亮起,副驾前方屏幕还有出现你提前设置好的欢迎词。这时,被香氛包围的你轻踩刹车,按下钢琴烤漆的换挡按键,交响乐提示音响起,你的旅程开始了。在旅程结束时,冒险家又会温暖的光影为这一段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豪华的仪式感,由此构成。也许有人会说,实现这些功能的成本并不高昂,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仪式感的有无从来都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同样,旅馆窗台上的那根蜡烛,也花不了几个钱,但它却为人们带来了对于温馨舒适的期盼,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自我满足。林肯冒险家正是懂得利用这点小细节,点亮了独特的仪式感,从而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温度。仪式感的基础与延伸当然,光有仪式感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点实力,才能配得上「冒险家」这个名字。全新林肯冒险家标配新一代 2.0T 高功率发动机,在各豪华品牌都在降低功率的当下,冒险家的这台发动机反而还有提升,峰值功率达到 190kW,扭矩可达 395N·m,匹配 8 速自动变速箱,拥有 7.2 秒的零百加速成绩。*作为对比,宝马 X1 的零百成绩是 8.1 秒,奥迪 Q3 为 7.6 秒,奔驰 GLB 为 8.7 秒。同时,冒险家在 20 万元这个级别,提供了同级独有的 CCD 自适应悬挂系统,通过全车 12 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身动态和路况,保证行驶品质感。而在一些称得上极端的恶劣路况下,四驱版本的冒险家还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意图和车辆状态,实时智能地将需求扭矩分配到前后轮,增强车辆在各种路面条件下的车身稳定性。什么是「极端的恶劣路况」呢?比如,这样:▲交叉轴测试还有,这样:▲模拟前轮打滑不过,在试驾林肯冒险家期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它的动力,也不是它的四驱,而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功能 —— 自动泊车。是的,在如今这个智驾成为标配的年代,自动泊车已经不再是一个会出现在发布会上的大卖点,而是成为了大家都有的、平平无奇的「小功能」,但林肯冒险家却在这个「小功能」上,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以往我们进行自动泊车,通常就是按下一键泊车按钮,松开刹车,等待车辆泊入车位。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右脚需要时刻悬在制动踏板上方,随时准备接管。相比之下,林肯冒险家的做法则要优雅不少。在泊车过程中,你的手指需要一直按住副仪表台上的自动泊车按钮,出现任何异常,松开手指即可。动动手指头就能完成事,留在指尖就好。
10
2024-02-17
中国迈巴赫,华为能把这车造成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台蔚来的身影,毕竟在过去的 7 年间,江淮一直为没有生产资质的蔚来制造新车,江淮蔚来的标识也随着一辆辆蔚来,跑遍大江南北。时近年末,蔚来以 31.58 亿的总价买下了曾属于江淮的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和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即蔚来 F1 工厂与蔚来 F2 工厂,成功「赎身」。获得生产资质的蔚来,从此单飞,世间再无「江淮蔚来」。买卖初成,大众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买家蔚来身上,蔚来在交易的同一天还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蔚来到底有没有未来」自然占据了媒体们的头版,交易的另一方 —— 江淮,并没有获得多少关注。与蔚来分道扬镳后,江淮选择了和华为携手,准确来说,是加入了由华为智选车模式升级而来的鸿蒙智行,作为自己新的未来。百万江淮,尚无名号招商证券近期发布了一则关于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的调研报告 —— 除了已经发布的智界与问界,江淮与北汽两家,尚有未发布的产品。在江淮一栏中可以看到,与华为合作的这台新车代号为 X6,车型为轿车,定位对标迈巴赫,售价高达百万级,将于 2024 年第四季度上市。说真的,要不是招商证券的 Logo 就在左上方印着,这真的很像一则为江淮的广告。在合作模式上,这台新车将继续沿用此前问界/智界的路线,产品开发由江淮总体负责,而华为将介入其中,进一步定义产品。同时在销售渠道上,与其他「界」字辈一样,这台百万级新车,也将会在华为门店中售卖。另据天眼查的相关信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最近申请注册了「尊界」、「擎界」、「韵界」、「骋界」等等一系列商标,而从百万级和对标迈巴赫的定位来看,江淮的这款新车,叫「尊界」也许是最合适的。▲ 智界 S7一上来就是百万级,与当前鸿蒙智行所有在售的车型相比,江淮这款新车在定位上确实遥遥领先。但就怕这泼天的富贵,江淮受不住。江淮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新能源品牌钇为,首款车型钇为 3 定价 8.99 万元-12.79 万元,圆润外观+大空间设计,定位显然指向了与宝骏云朵等车型相似的舒适通勤市场。江淮对钇为 3 的期望颇高,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明曾表示,钇为 3 的月销目标是 1 万辆。那在过去的 11 月,钇为 3 卖出了多少呢?一共 1318 辆。上市四月有余,钇为 3 的总销量也才将将超过了此前定下的单月目标,想要平地起惊雷,真不是容易事。而除此之外,当前的江淮,并没有实际意义上足够拿得出手的纯电乘用车拳头产品。另一方面,江淮的盈利情况也并不理想,扣非净利润已持续六年亏损,在失去了蔚来之后,江淮的收入将会再少一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江淮都急需华为来搭把手。如今的江淮,有点像 2021 年刚与华为展开合作的金康赛力斯。在与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的母公司东风小康的主力产品多为厢货车,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产品一片空白。与华为合作之后,赛力斯推出了首款车型赛力斯 SF5。但这款顶着华为智选光环上市的新车在上市之后问题不断,双方初次合作未充分磨合的弊端的逐步凸显,最终,赛力斯 SF5 只售卖了不到一年时间,便草草退场,为问界让路。可见,贸然脱离品牌惯有的定价区间并不可取,想要品牌向上,该交的学费还是得交。但如今的江淮,明显比金康赛力斯要走运不少,成功走上了「前人铺好的快车道」。它的「前人」,正是金康赛力斯。在 SF5 之后,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进一步深入,逐步走入正轨,问界 M5 与问界 M7 成为鸿蒙智行的排头兵,成功让人认识到了华为「赋能」车企的潜力。而 AITO 品牌即将推出的旗舰 SUV 问界 M9,预计价位已经来到了 50 万元-60 万元。这是鸿蒙智行的进一步上探,能否成功拿下豪华市场,问界 M9 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问界 M9 的表现,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江淮这款百万级轿车的看法。好在,就目前来看,问界 M9 似乎正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问界 M9 能够成功在 50 万元的价位站稳脚跟,鸿蒙智行打造高端车型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坐实,迈向百万级,也有了更多令人信服的理由。华为「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将华为看作是拯救低迷车企的白衣骑士,将本已力有不逮的品牌一把拉回主流市场。但在这个故事的另一面,华为又被不少人当做是「死灵法师」一般的存在,欲要起死回生,必先交出自身「灵魂」。「灵魂论」来自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2021 年,陈虹曾表示: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壳。为了让大家留住「灵魂」,华为成立鸿蒙智行后,向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以及一汽等车企发出入股邀请。伴随着独立和股权的开放,车 BU 将不再代表华为,而是成为了一家彻头彻尾的供应商。可事实上,消费者真正认可与为之消费的,是那个从未被明面说出口的「华为牌汽车」,而非背后真正造车的品牌。身处鸿蒙智行之中的车企们,品牌价值正在面临被稀释的风险。「买华为赋能,而非买背后车企」的一个旁证,是赛力斯自己推出的新品牌蓝电,以及智界 S7 的「亲兄弟」奇瑞星纪元 ES。在脱离了华为的背书之后,仅依靠自身产品力与品牌力,赛力斯和奇瑞的新品依旧反响平平,可见华为角色之核心。与此同时,对于非头部车企而言,与华为的合作,还能倒逼自身提高制造水平 ——在这种境况下,鸿蒙智行内部的品牌竞争,更多涉及的是制造品质上的竞争。既然都是「鸿蒙座舱」,谁的内饰装配工艺好、机械质量过硬,乃至谁的关门声更好听,变成了同价位车型中最明显的差异化。在这个语境中,有趣的灵魂千篇一律,好看的皮囊才是万里挑一。把目光放回到江淮这台与华为合作的新车上,「百万级豪车」究竟能带来怎样的成功,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会是对华为品牌价值与江淮制造能力的一次全新考验。
2
2024-02-16
比利时,每周工作四天已通过法案
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周末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每当周日夜晚来临时,脑海中总会有这样一个想法:要是每周的休息时间能再长点就好了。这个想法,或许可以在比利时实现。在不久前比利时政府通过的经济改革方案中,员工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得更长的周末,也就是说可以每周工作四天。根据政府的计划,员工可以申请将每星期的工作日由五天改为四天,每日工作时数上限由原本的 8 小时上调至 10 小时,薪酬不变。或者也可以选择在某一星期工作更长时间,在之后的星期中减少工作时数。对于员工缩短工作周的要求,公司可以拒绝,但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并以书面形式拒绝。除了工作时间的变化,员工还可以在下班后忽略与工作相关的消息。拥有 20 名及以上员工的公司可能会允许下班后「断连」,意味着员工在晚上 11 点至凌晨 5 点之间无需接听电话或回复电子邮件。▲图片来自:Question Pro比利时首相 Alexander De Croo(亚历山大·德克鲁)表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改革,是为了让经济更有活力,给劳动者拥有更多自由,让劳动者和企业变得更强大。由于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德克鲁表示,目前比利时 20 至 64 岁的人当中,只有 71.4% 的人有工作,这比荷兰和德国低 10% 。比利时政府希望到 2030 年将就业比例提高到 80% ,因此政府需要鼓励更多人的工作,「员工自由」就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不过,这个改革方案并不会立即实施,工会仍可提出意见,草案也要经国会通过,纳入法律可能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图片来自:REUTERS除比利时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在尝试调整人们的工作时间。比如 2015 年至 2019 年期间,冰岛在 2500 名劳动者中,试行了一周只工作四天并且薪酬保持不变的模式,结果取得了「压倒性成功」。这些一周只工作四天的人,工作效率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焦虑和压力有所降低,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冰岛,图片来自:Unsplash另外,苏格兰将在 2023 年试行为期六个月的四天工作制,政府还将为参与其中的公司提供 1000 万英镑的资金。英国、德国、西班牙、日本、新西兰的部分公司和机构也都尝试过一周工作四天的模式。其实在我国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 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也有这样的建议:2030 年实现「做四休三」。在我国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实行每天工作 9 小时,每周工作四天的四天(36 小时)工作制。届时,国家就可以取消每年通过前挪后借形成的黄金周或小长假制度。▲图片来自:Unsplash早在 1810 年代,社会主义者 Robert Owen(罗伯特·欧文)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休闲」的口号。无论是八小时工作制还是一周四天工作制,工作时间的变化,都是希望劳动者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希望每周休息时间更长的那天,不会离我们太远。
1
2024-02-13
社区达人榜 查看更多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