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认同,历史上的更加集权的苏联诞生了多少文豪?
题材只是一个小方面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写作手法。现代作品和当代作品中跨距百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仅就小说的写作手法上就没有很大的突破,中国作家习惯汲取前人的成功经验,却罔顾时代发展;中国人历来善于“走别人的路”,却不敢于或者说不愿意尝试一条新路。可以说莫言的吸收南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得到了诺贝尔的认可,然而在国内却迟迟不能获得主流文学界的认可。
所以说更加需要提高的是读者的文学审美,中国学生阅读能力很强,总能够把握文章主旨,却少有阅读时领略文字的美丽。
各大图书网站,阅读APP上前排推送的总是玛丽苏,yy文。试问这样的文学氛围能培养出怎么样的审美情趣?先锋派代表之一的余华在《兄弟》中已经妥协,我不想有更多的作家放弃创新,走向媚世。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