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盐产品查了查资料,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中的产品检测标准(测试方法大概来说是:按照你的产品说明书中用法,对标准制作的试验用菌悬液与菌片使用,然后计算杀灭对数值。检测方法在“消毒技术规范 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有效性在季铵盐类消毒剂卫生要求GB/T 26369-2020 5.2 杀灭微生物指标)商品详情里的检测报告看起来是按照这个做的检测。依照这个某管家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4.8~5.2%w/w(取5.2% ),说明书1:100洗衣用量,作用20分钟,按规范中的实验条件使用,20L水加200ml产品(水中浓度约为0.052%),对大肠杆菌灭杀率99.999%。
注意,0.05%浓度只是一般来说是够用的,但不代表它对特殊场景(陈年地下室、八百年没收拾过的犄角旮旯 )有效。例如,对去过医院的衣物进行针对性病毒消杀,0.05%就是个安慰浓度,大多会用0.2%。记得,提高浓度后要加强清洗,避免残留超标!!
注意,以上都是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灭杀率”的检测标准来说,“给衣物消毒”还有种说法可能是《衣物洗涤质量要求SB/T 10989-2013》(推荐性,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另外,这个标准因版权问题不公开),其中有“4.7卫生 4.7.1 PH值达到6.5-7.5 ;4.7.2 经过洗涤的衣物应达到 菌落总数:≤200CFU/25cm²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50cm²,致病菌:不得检出/50cm² ”,其他部分没花钱所以我也没看到https://www.antpedia.com/standard/6647994-1.html。一般来说,普通衣物,使用普通洗衣液,在40℃以上的水温下,机洗30分钟以上,有可能达到菌落总数≤200 CFU/25cm²。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10%的浓度季铵盐稀释500倍给衣物消毒”(即浓度0.02%),对本身就没啥污染的日常衣物消毒,不是没可能实现。但只要它不在说明书里这么写,那就肯定没做过相关浓度的检测!
另外,我查了下,线上商品详情页中的内容、客服回复的内容,假如和商品说明书有冲突,有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注意:是,有可能
真的是自从自己用了消毒液后,才发现,要正确使用这个东西真的很难:你要考虑物理因素(浓度、温度)的影响,要考虑化学因素(不同化合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导致PCMX分解或降解)的影响,要考虑消毒剂的漂洗难度,要考虑消毒剂残留的长期潜在威胁。消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大多数低毒的家用消毒产品,对细菌、病毒、真菌的灭杀效果极其有限(实验室测试时的使用方法,你在家时很难严格做到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正确的抑菌,远比消杀来的有性价比的多的多,因为绝大多是正确的抑菌方法是免费的!!
如果严格依照《酚类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47-2011》,在居家环境中几乎不可能正确使用酚类消毒剂到达消杀效果。
以浓度5.3%w/w的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液洗衣服为例:在20L水中的应用量,应该是不低于3773ml才能到到对大肠杆菌99%灭杀率,即浓度大于1%(哪怕是某露说明书1:50稀释度,也需要一次使用400ml),这时你的衣服基本上没法要了,因为成品消毒液里是要加入芳香剂类物质(起到增香,和提醒你消毒液是否漂洗干净),这东西可不是那么好冲洗干净的(想象一下,你在衣服上倒了一整瓶香水,那闻起来可一点都不香 )。
如果使用90%以上的“原液”,这时候就出现了悖论:对氯间二甲苯酚晶体在25°C时水溶解度约为0.03 g/L!!意味着是溶液浓度只有0.003%,这个浓度远低于消杀浓度。在我的理解中,这个浓度也就能做到抑制细菌生长(亲测加到352蒸发式加湿器里,再没出现过蒸发网异味。不建议其他人尝试,错误使用会让过量的对氯间二甲苯酚挥发到空气中,这对呼吸系统极度危险!!!)。
就如我以前说的,我是为了混洗衣物,“消毒剂”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杀菌,而是用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防止交叉感染。(懒人玩花活
)
加热,是个好主意,但不是所有衣物都适合。以我“为了混洗衣物”的目的出发,加热就只能是下下之选了。
有心脏病史的不要用单导联!!对于经过初步诊断明确需要心脏病筛查的,目前只有Hotel(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做到。目前技术的单导联心电监护仪,记录准确度基本与心电手环(心率带)类似,虽然记录数据类型多于心电手环(心率带),但因为单导联漏检明显,数据不足以作为诊断参考。单导联记录的绝大多数是有感事件,对于无感事件监测甚至低于某些心率带。
那个芯片应该是供电管理芯片吧,烧供电可能是供电不稳定或者散热不足(主板缩水太严重?电源品质?像我一样的疯狂读写还不加散热? )另外,有些pcie转m2卡设计有问题,少了好多稳压滤波
确实不多,裸线平均每米贵40%-80%。不知道现在施工的怎么收费,我上次问是在2010之前,超五类以上的线要加收手工费,不知道现在怎么样。另外应该不是所有的弱电师傅认识cat6以上的线,我是见过把cat6双屏蔽剥出10cm,一点点怼进cat5接头,也不做接地,装好之后内网那个酸爽啊
关于网线,补充下:Cat7是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一部分,但并没有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认可。也就是说cat7 线材并没有严格统一的生产标准(或检测标准),生产执行的标准都是厂标(没有GB国标的)。
一般来说,家用(不涉及生产力环境的家用),cat6已经能够跑满《全固态nas》的传输性能(传统nas传输速度更多受限于机械硬盘的读取速度,而不是网络速度)。
对于新装修的网络性能预留,可以考虑在每条双绞线上附加一条2芯光纤,这可比上cat7便宜(不用熔接接头,每端留出半米左右,做好保护)。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