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觉不觉得我是门外汉,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有那么重视你怎么看我。不过看你既愿意和别人交流,可也不免习惯性地用冒犯别人的方式去沟通,觉得可惜了,仅此而已。也许我没有你了解丰田的混动系统,但我可以很确定,增程式并不是“混动”系统。
就着你“严谨”的语境,确实我应该多说明一下,抱歉,时间太过碎片,怕误导观者,则确实罪过。1.这款汽油内燃机是“发电机”,不直接关乎动力,它转多快有多吵,关乎到的是充电的快慢。那么在电池90%、60%、30%、10%等不同的情况下,分别要以怎样的效率去运行发电,这对其转速的要求,是不如内燃机作为发动机时要求那么瞬时的。这跟你说的车的整体动力,确实是两回事儿。看到“混为一谈”,借题发挥一下,作为一个项目决策者,也许会面对来自包括产品经理、各类各级工程师的不同意见及建议,而且这些意见和建议常常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要妥协之处实在是很多,往往就是要“混为一谈”,作出取舍的,这是该角色不得不“勉为其难”而又“难辞其咎”的尴尬。在局外看,发布意见,不说容易,至少是轻松的——毕竟最终的责任不是落在自己身上。可真的居其位时,其吃瘪的难处,如哑巴吃黄连一般。就好比中途岛战役,人们看着南云,嘲笑他无能窝囊的5分钟,其实他也殊为不易——漫谈,跑题了。
至于你说的“汽车设计是不会为了噪音去降低发动机动力”,我只想说,所有的产品的最终形态——包括车——都是综合决策,除了技术和参数以外,还包含有很多人性、行政、公司政治、政策、供应链、资本乃至财务——现金流的影响在其中。任何车企,你都可以去问问,在量产定型后,在全车的不同部分,他们是怎么因应包括并不限于前述的制约因素下,他们是如何调整产品形态的。在传统能源车的时候就是这样,只是新能源车更容易被放在聚光灯下放大了看,关注其一丝一毫的调整和供应链的变化——当然,这未尝不是为了搏眼球的造车新势力们所乐见其成的。
在一个民营企业,“产品经理”往往就是他们的老板。这里指的产品经理,不是狭义上指的人资上的这个岗位。就好比周鸿祎爱曝光的时候,总是以360的第一产品经理自居。看到了某自媒体访谈的时候,李想对第二排座椅的安全带挂点高度的想法和要求,在这一点上,李想大率就是我所谓的产品经理,尽管他并没有挂这个值。至于你所说的“幼稚”的理论,确实只是我基于“38号车评”关于2020款理想one两度测评的推断,而非我的“理论”——兄台似乎对“理论”这个词有些什么误解。我并非如“38哥”那样是做车评的,我也不是理想one的车主,更没有打算在不同的亏电情况下去测车内充电是的内燃机噪音,只是基于“38哥”的那两段车评,引述其观点,在逻辑上,他的观点是成立的,如果不赞同他的观点,基于事实测试提出反例就可以了。噪音那段,我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为了你我可以对齐信息,只有信息对齐了,才有共同的讨论基础。至于你的回复习惯性的冒犯人,充满着攻击性,其实我固然是感受到,但也仅仅是感受到而已。
还有,就增程式用作“发电机”的这种应用场景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内燃机运作时是有噪音的,就说是在为电池充电的时候,用怎样的转速,是会影响噪音的。为了降低噪音,产品经理会在软件上有所设定,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的转速给电池充电,并不全时都会让内燃机在热转换效率最高的情况下工作的——譬如亏电比较多,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时候,该“发电机”的噪音明显会更大,可以合理推断,控制系统给它的指示就是尽快充电,因此它工作在更高转速之下,这时候热转换效率就未必是最高。那么究竟何时在何种转速下工作,以更合理地给电池充电呢?用户在充电速度和噪音的取舍、接受程度,这是产品经理要去做的功课。这当然会影响整体平台的表现的。而用户的实际体验就会表现为该产品的口碑并最终反映在销量上了。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