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的情况的确是那样,优点是市场比较成熟,资产价格相对稳定(排除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政策也相对完善(只是相对,深入了解坑也很多)。但正因为市场成熟,回报率也平稳,没有什么暴富的想象空间。以我了解的领域来说,例如residencial的Cap Rate在major city普遍在5.11%-5.37之间,commercial的话按酒店来说,相对好点能在7.99%-8.51%,但可以看出回报率算是比较“稳健”。我现在在开发的一个酒店项目,在Malibu(比华利山庄、也就是好莱坞那几个大字附近),属于富人区,是雷曼兄弟爆煲那会以较吸引的价格收回来的,地理位置算是很好了,但按10年的holding period来算,哪怕operating cash flow projection不错,但Terminal Cap Rate也只落到6.2%,考虑到equity load的IRR在33.01%,而这个projection还是在疫情之前的。考虑到疫情,虽然美联储的无限QE是能顶一阵子,但长时间这样也不行(联邦负债本来疫情前就已经高达$23万亿),不断的QE使美元无法避免地走弱(最近美元汇率就波动得夸张,我定期需汇钱回国无法避免,损失不少),再来各种关税战(不止中国,上月甚至跟自家后花园加拿大都打起关税战来了,铝材遭殃,钢材凶险,历史上罕见),这样下去技术性通胀也是避免不了的。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有滞后性,美国居民储蓄率非常低,这环境下脆弱的一面就来了,贷款断供的数字在不断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波及次级债。所以综合来说,你要来,也要正确评估好出路再下手,不然“天堂”般的生活可能与想象中相差甚远。
哈哈哈,我和你一样,以前好几代产品都是苹果全家桶,后来自己手机换华为,给家人买的送的都华为。我们也客观公平,不带无谓的色彩,承认也尊重苹果是优秀的产品,但现在国产品牌也能实现接近的体验,哪怕不完美,但回想以前国内品牌无产品可选(相近体验)的日子好太多了,支持一下在情在理。我看到国内习惯性诋毁的一小部分群体感觉很莫名其妙,一方面天天在complain,一方面又拒绝从自己做起把事情变好,他们没有想过,国外好的方面很多都是民众选择从自己做起的,日益累积而成的。你一方面不乐于看到现状,一方面阻止其变好,这是思觉失调还是怎样。真的希望努力完再怪“体制”,花几年深入了解比较才下结论,对比要apple to apple。例子有一千个,但篇幅有限只能举例:以前在当地性能车爱好者的氛围里,都觉得广州路况很差,都抱怨大轮毂薄胎无法舒展,后来在北美开车多了,才明白之前那个“很差”对比这已经好到了天堂一样,纽约进曼哈顿后那千疮百孔+千疮百孔简直不忍直视,西岸好点,东岸各处高速冬天撒盐融雪加上日久失修,性能轮胎高速遇pothole爆胎简直是家常便饭,而且一些高速根本没路灯,晚上开车根本噩梦一样,因为随时会回不了家,冬天雨加雪的日子就更别说了。每次出远门远点都要想好“plan b 生存计划”,以为是自己运气问题,跟4S交流多了,结论是我的遭遇比平均水平要好一些,可以更差。这类型的反差有无数个,现在我每次回国是额外的珍惜,然而上面那个群体是出国前的我那时的状态,希望他们早点完成足够全面、深入的体验与对比,理解何为apple to apple,再来审视他们今天未经足够程度对比而过早下的结论。他们缺了一个learning curve(学习曲线)。
朋友你好,由于现在是加拿大身份,所以医保和社保都在加拿大,Quebec这边public plan是联邦政府从27.3%的FED+QUE IMP中提取,好像日常Sales Tax也会贡献一部分进去,但具体比例没有研究,然后公司还offer了商业的private plan,主要是cover prescription drugs,牙医和出差。费用方面是没有什么顾虑,但有时医疗效率确实有点低(其实其它效率也低,例如汽车保养、银行业务等等)。其实不是针对个别领域,前文主要的观点是: “全面看的话外国有好的地方,这个肯定,但确实也不是完美的,总有不足,不需总把中国贬得一无是处。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是,也许短时间内未能感受,但经过数年的深入体验后会比对得客观些,这时再下结论也不迟”。朋友你也在北美吗?在哪个城市啊?有机会多交流
楼主你好,在贵地唠叨了,请莫见怪。其实我挺欣赏和赞同你的,尤其是注意力从7系到国产电车的过渡。国内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是短时间内富裕的缘故,一部分人很是不淡定,着急着要证明些什么,然后汽车和奢侈品等就沦为这样一个工具。自我感觉很是良好,但外面已经淡定了的人看过来都是皱褶眉头摇头的。这样就造成了本获得尊重想(通过秀优越),但反而把应有的尊重掉光,甚至反被鄙视而自己完全没醒过来的现象。你从7系关注到国产车,有些人就跳跃起来了,那是多么的不淡定啊。我有回国的想法,也想过买什么车,现在开着百万的车,回来也有能力买回这样的车,但我自己对此兴趣不大,反而比较关注蔚来、小鹏之类的(当然Tesla也不错,有一位铁粉朋友在美国和中国都全系集齐我也时常体验,也有关注),就没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群体大惊小怪的。第一,我觉得没有要”证明“某些东西的需求,这个工具以为自己家庭提供便利为目的,不是为别人服务的;第二,我们有能力,在没有重大缺失或损失的情况下(哪怕可能有些小缺陷),支持一下自己国家的品牌,我自己觉得心里挺舒坦的。你说它不行,那就加点柴火帮一把,当赞助点研发经费也好,但提供一些试错本钱也好,总会慢慢做好,总有行的一天,世界各大车厂也不是开业一年就做到世界第一的,都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们都经历过自己国民的支持扶持才走到今天;第三,车就一个工具,又不是老婆只能娶一个,新的尝试过确实有很大不便就换一个,也没有好不淡定的。所以我觉得challenge你的人心态都狭隘得莫名其妙的。
c> 你带着一千几百万资产到美国,也许未必就如想象中一帆风顺过上天堂生活,需要审慎考虑。不光是美国人在immigration层面上接受你,其它层面的qualification也要考虑。例如就业,对方公司HR对你在中国二线城市公务员的background的认可程度,英文水平的认可程度(再好的英文也未必好过基层服务员,始终人家是母语,移民不占优势)。文化上,例如电影院里看Marvel,没有字幕,英文字幕也没有,哪怕100%懂所有词汇,但很多时候别人笑你可能不知笑点在哪,因为那要从小看comis连载才知道梗在哪。也许你自己当老板,或者继续炒炒黄金之类的,但资金在配置房产、汽车、保险后,顾私人律师、会计师、报税师、各种consultant后,资本充足情况、对法律、税务、会计法则、资产处置法则的熟悉过程等都是个考验。But again,你考虑好就及早action,像之前说的,对双方都好,也没有必要没完没了的埋怨自己的国家,你自己也认为自己今天活得挺好,这样它也没亏欠你什么。我也想看到你能早点过上你心目中“自由、安逸、自豪”的生活;
d> Btw,你买的君越membership,别人提凯悦,别说别人没文化。君越就是凯悦的品牌之一,凯悦旗下依次有Park Hyatt,Miraval, Grand Hyatt,Hyatt Regency,Hyatt,Hyatt Zilra,Hyatt Place,Hyatt House,Urcove,HRC,Andaz,Alila,Thompson,Hyatt Centric,Exhale。我在美国和加拿大做资产管理,主要持有和开发一些酒店项目,高端住宅也做(single family和condo),有兴趣可以交流一下,或许有你感兴趣的项目可以之后投资一下。
你生活条件还不错的,恭喜你。看了你过往的言论后有几点建议,忠言也许亦耳,也不妨听听,有机会时思考一下:
a> 看得出你对祖国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比较鄙视、看不起的态度,其实这样对你来说,还是早点移民比较好的,对双方都好(国家和你本人)。有时就像婚姻,与其跟老婆一起天天看不起她、奚落她,最好的还是及早action,处置好离婚手续和资产分配,你获得了海阔天空,对方也一定能找到爱她的人;
b> 自己生活好起来了,可以多点想想如何和体谅别人,帮助别人,而非一下子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到处去鄙视别人。大连有三套房子,一会带个劳力士说普通工薪阶层的精工不是表,一会开个3.0近7秒的“大排量”凯迪拉卡秒天秒地,瞧不起完奔驰宝马奥迪,再秒Tesla。人是有高低,但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样的“优越感”也怪难为情的。这样把这些物质作为一个区分阶级、彰显身份的工具在成熟一点的圈子里面也未免有点失礼,也无法以此获得低于你的阶层的尊重。我不知你的具体优越情况,作为一个公务员各种灰色地带,我assume你跟我相仿,手上有一些固定资产,然后家庭每月收入等值16.5万人民币(自己13+老婆3.5),但我没明白这种看低别人的优越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我自己认为顾及父母和自己儿女,都在为整个家庭的sustainability在顾虑,思前想后,之余也忧心祖国的兴衰,根本就没有闲暇下来去想什么优越感。再者在每年入手两三辆超跑的富豪朋友们面前,自己的微薄家底真的不敢一提。日常开4秒的双门后驱(冬天因为下雪多配一辆5.9秒的四驱SUV>,不是什么超跑,但都是国内百万级别动力可以的,然而从来没想过在路上去秒谁看不起谁,开车都是让着别人,这些年也没拿过speeding tickets,大多数时候上高速就cruise control。公平看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right of way,也许比不停展示你的优越更能获得别人的尊重(btw,这种表现在美国叫做sense of entitlement,也是十分受公众鄙视的,如果你要去那,最好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Allstate主营的是财产险,例如汽车和房子,医疗方面只相当于旅游的短期coverage,另外就只有critical illness和accident了,这个跟你移民后的长期医疗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你移民前可以先了解一下配置好。Allstate另外提供的是Supplemental Health Insurance,官方解释作用是“help fill gaps left by major medical coverage associated with a hospital stay”,就是填充正式医疗保险免赔的那部分,但不能代替医疗保险。
国内的话,几份商业险是正常的,重疾大多50万,我也是四份重疾保单,另外再单独配百万医疗、身故和意外。但是长年在美国生活,这些是cover不了的,你是哪里的保单?美国也是走商业险,不是太穷的人手一份的,所以没有比医保好一说。而医疗一般都不去公立医院,有自己的family doctor,但如果有专科转介的话,私人医院也是要等的。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