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長存的第三方封裝,就算QLC沖著價格也能考慮買個當U盤,很可惜,是Intel儲存,而且還基本上屬於黑片,就算了吧
最開始沒有TBW的說法,用的是DWPD*year,其實也能折算TBW,就是數字太小,比較難看
主要是當時數據量也不算大,3000PE基本上就傳家寶了,就沒寫吧
話說回來,不管是寫大了,還是沒寫,對我們消費者,總歸是有利的
沒注意,早期SLC的時候太貴不說,當時技術水平也不夠,TBW低得要死,速度跟容量正相關,想要性能,就太貴,研究完了就算了
後來才3/G的入手了120G的作為系統盤,還是貴
一直看到的參數多有年限+TBW的有效保修,當然,也沒能力關注高端貨,最高端的還是固態U盤cz80
直到去年補貼不到150買500G,才又關注固態
是的,不過如果放nand寫入量出來讓大家能查到,而且還以這個寫入量作為售後的標準,就,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了
SLC緩存?是全盤/半盤模擬SLC加速對吧?放大3很正常,不過如果不trim,好像也不是完全不行
消費級?企業級?之前入手了個拆機的閃迪eMLC都有寫入量質保,當然,相比這個標稱3600TBW的還是不行,也就祇有2000TBW的樣子,查了一下,至少是16年的產品
當然了,這種保修條款都是有個性的,沒有寫入量的要求,更好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