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某东999-300的活动,加上每99-10,入手一个注胶的,500多,感觉油蜡的维护还是有点麻烦,这个注胶的质感和上次买的双面人基本上一样,比较轻薄,比1200D注胶或1050D注胶要薄很多,但我更喜欢。
这个包有个最大的bug,前面两个小口袋底部内部用车线缝了两道,这样使两个小口袋更有型,但是也留下了两个尖尖,这两个尖极易磨损,我才用了两天,两个尖已经磨得发亮了。
这两款我都有,36比35最大的提高就是不再压脚背,对宽脚和高足弓更加友好。Winflo6也是不压脚背的,反正我是一点也不压。中底脚感,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是后跟跑法,那么W6会让你非常非常爽,感觉是W6的后跟气垫非常厚实,前足稍硬,但更利于发力。P36全掌气垫,前后一致性更强,但也导致后跟软弹程度比不上W6。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UB这个系列买了四五双了,可能我是木头脚,多软的我是很难感觉到的,反正发泡型的材料我穿起来感觉都差不多,只有nike的气垫能感觉明显软弹。跑起来UB还是挺不错的,张弛有度。反正UB、Pegasus、vomero这几个系列一直是我的鞋架常客。
这个我买了,实体店买的,买这个的最好都去实体店试一下鞋,因为这双鞋是按照中国人脚型设计的,说不跟脚的,基本就是买太大了。我脚长250mm,一般买255mm的鞋,穿阿迪41,nike 41-42,亚瑟士41.5,这双态极40正合适,41的就松垮很多。
另外我是木头脚,体重70kg,除了nike的气垫能感觉到明显软弹,其他发泡材料类型的我穿起来感觉都差不多,包括boost。这双鞋也是一样,穿上跑10km,配速4分到5分,脚感先不说,加速到4分半以内会明显感觉不给力,加不上,然后跑完感觉大腿酸,说明加速时塌陷比较大,还是过软,其他鞋基本没这种感觉。
所以这双鞋更适合休闲以及慢速跑,说实话这鞋刷街穿起来真的很舒服,不是说底子,而是说整个鞋,因为按照中国人脚型设计,所以不会出现40的脚要买42鞋的尴尬。
没错,阿迪的鞋子我感觉已经越来越适配亚洲人脚型了,nike还是不修边幅,花大量精力在颜值,配色,明星款等方面下功夫,不如潜下心来多设计一些对我们更合脚的鞋。
不跟脚就是因为买大了造成的,nike大部分鞋型都是针对欧美人瘦长的骨骼类型,对于亚洲人短宽的脚型支持的不是很好。不跟脚就是因为买了大号的鞋子来适应宽度,但是长度就偏长了,导致鞋口太长。买小一号你就会发现超级跟脚,因为这才是设计这双鞋时最适合的鞋码,鞋长和脚长确实很适合,但是挤不死你。拥有一双又瘦又长的脚是多少nike迷的梦想。
云四叠影可以说是我对李宁跑鞋最满意的一款了,穿了几次后,有特价毫不犹豫又买了一双。从鞋底组成来看,叠影应该算是烈骏系列的升级,炫影是云三的升级,就是不知烈骏会不会也出下一代。我前面有四双李宁跑鞋,烈骏2,烈骏2016,超轻13,超轻14,其中超轻穿的比较少,另两双烈骏鞋底基本已磨到中底。另外一大堆亚瑟士阿迪的跑鞋,反而是李宁穿得比较多,以后准备就李宁了,跑多了以后才发现李宁足够了。
沣标的我用过,用来一年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用容量衰减的非常快。刚到手的时候容量基本和原装电池相近,随便就拍8-900张。用了几个月,拍摄数量急剧下降,估算可用电量仅有刚开始的60%左右,一年多以后最多只有40%,还会时常遇到明明剩余90%以上电量却忽然掉电的情况,后来就再也不买这个牌子的了。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