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翻个跟头太好了 或者像一个荒谬的影子那样游荡 翻书|听歌|观影|生活着... Four_West@outlook.com
图书领域作者
注册5周年签到1天
IP属地:四川

芝麻信用评估

芝麻信用评分是合法独立的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授权后得到分数越高,代表信用越好
"去往一个未知之地, 如同等待一个梦境"
风景是内心的发明诗与远方无关取决于观看的方式-𝘽𝙊𝙊𝙆📖《横断浪途》✒️ 七堇年-活着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的记忆都是被动产生的但每次上路那是自己为自己制造记忆-𝙏𝘼𝙇𝙆这几年我也常常问自己,"在路上"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远方",我们说的"爱旅行"是在爱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读完这本《横断浪途》我才发现,有相似困惑的人远不止我一个。.▫️"旅行不是为了穷尽天涯, 而是为了穷尽自我"向内探索,作者把自己扔进了大自然里,三年的时光,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试图让偶然发生的尽可能多一些,来破碎固化的理性与逻辑,此时自我才慢慢被觉察,而这个自我也许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自我了。.◽️ "旅行是走出自我的洞穴, 是对生命经验边界的突围与探索"向外探寻,奔向未知且无穷尽的自然便是对自我生命的挑战,原本被人类文明所构建的经验仿佛在自然法则下突然就不适用了,渺小的自我只会发出赞美的声音,神是爱我们的。.旅行终究还是痛苦的,思虑越多则越发痛苦,你我如此,本书的作者也如此,我们甘愿去经历痛苦也许就在感受我们自己还活着... 生命?时间?存在?.趁着一切尚未消失,趁着自己尚未消失,去看看更多的天地~-
5
2023-11-01
大法官金斯伯格: "我不求女性能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
女性要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者这对于女性的生活和尊严来说至关重要-𝙎𝙃𝘼𝙍𝙀📖《大法官金斯伯格》✒️ 简·谢伦·德哈特-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金斯伯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是出类拔萃的法学家、法官、律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一步一步改写了美国司法史,改变了美国女性地位。-𝙏𝘼𝙇𝙆本书的创作过程十分漫长,作者简用了15年的时间进行深度访谈,广泛研究和历史分析,全面展示了金斯伯格的生活、职业生涯,以及她对美国法律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有602页,显然还是太少了,作为读者只能迫切的想知道更多关于大法官金斯伯格的故事,我们在书中能读到她是一个女儿,是一个妻子,是一个母亲,是一个教授,是一个律师,是一个法官,是一个女人....女性主义从来不是男与女的对立,因为这只谈到了性,而所谓性别也不单是女和男的分别,人类的"平等与自由"才是我们的向往我们的呐喊,这关乎每个人的价值与我们所共处的日常生活,但这也注定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推进与实现。.大法官金斯伯格用她的一生执着于让世界变得更好,她似乎永远坚定,永远斗志昂扬!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本厚厚的传记中发现她的非凡品格,并得到鼓舞与滋养,社会变化也从来都不是自然发生的,这也是你我他她每个具体的人推动的结果。-◽️ Be a lady不要让负面情绪占据你的心灵◽️ Be independent如果你能遇见白马王子并一同度过余生这当然很好但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𝙋𝙇𝙐𝙎🎬《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朱莉·科昂 / 贝齐·韦斯特-
5
"爱是浪漫的偏见, 是一个人灵魂的重量"
没有危险的思想思考本身就是危险的-𝙎𝙃𝘼𝙍𝙀📖《我愿你是你所是》汉娜·阿伦特传✒️ 萨曼莎·罗斯·希尔-我不认为我是哲学家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本身如果有思考我就会很满足-𝙏𝘼𝙇𝙆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提出者,20世纪女性思想家,她选择学习哲学,不是因为她不热爱生活,而是因为她有一种"理解的需要",阿伦特所说的"理解"更多是对于"思考"而言的,人一旦不再思考,就会经历自我的丢失,我们便无法理解当下的世界,更无法觉察自我的内心。.如果要观看这个世界的原本面目,我们必须站在边缘,找到角度和独特之处来进行思考,而思考和经验是并驾齐驱的,但我们的思考又要与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讲述关于它的故事,面对和接受当下真实发生的事情,然而仅仅是思考我们在做什么并非那么容易。.思考是孤独的,在这本传记中我们能读到阿伦特的情感生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也可以说是一种"疏离感"吧,而恰巧这种疏离对她本人而言也是一种独立性的彰显,她宁愿做一个孤独的旅客,在她思想的火车上旅行,这也注定了她的非凡与众不同。.多一个人读阿伦特,也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𝙋𝙇𝙐𝙎🎥 纪录片:《汉娜与高斯的访谈1964年》🎬 电影:《汉娜·阿伦特》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3
2023-10-19
这本书就是主打一个阴阳怪气胡说八道
许多被要求认真对待的东西全都是废话-𝙎𝙃𝘼𝙍𝙀📖《冠军早餐》✒️ 库尔特·冯内古特-像酒吧里所有的人一样,他用酒精在麻醉大脑。酒精是用一种名叫酵母的微生物制造的。酵母吃糖,排泄酒精。酵母用自己的排泄物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然后s. 掉。-𝙏𝘼𝙇𝙆这是在一个快要s. 去的星球上两个孤苦伶仃、瘦骨嶙峋、年纪相当老的白人见面的故事(这是作者自己说的。没翻几页书就忍不住感叹,怎么有人这样写书呢,精神状态好像更不好了。。。.书中描写了一个混乱的世界,地球上的人都是机器人,只有你拥有自由意识,而你有个不可推脱的责任就是"疯狂吐槽"!这大概就是无聊生活的解药吧,我是信了!.也不是非得发疯不可,不过这肯定有好处!战争,环境,科技,谎言,道德,生产制造,工作娱乐只要是与"活着"相关的事情,冯内古特全都吐槽了一遍,然后说: "只有我活得自由疯狂"。.荒诞和黑色幽默在这本书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除了那些搞笑文字还有无厘头的简笔画,画风可以说是无敌了,我感觉我脑子在拉屎,眼睛在放屁,但你放心我没有崩溃。.尽管看上去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冷眼旁观自嘲的背后是绝望和痛苦,不过我们被赋予了活下去的意志,我们含着泪水笑着,这在地球上很常见,没什么不好意思,这就是现实。.也许你会期待这本书有什么好词金句,是的会有,其余的都是胡言乱语...-
3
2023-10-17
"日常生活无聊透顶 我一逮着机会就想逃"
它将审美视作一种拒绝将越轨升华为一项艺术-𝙎𝙃𝘼𝙍𝙀📖《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 迪克·赫伯迪格-𝙏𝘼𝙇𝙆不要被封面和书名迷惑了,这是一本上个世纪的书,它被重新翻译和修订然后加上了酷炫的书皮伪装成了一本新书,我不反感,甚至在书店里我都会多看几眼拿起来翻翻,这样的做法还挺"朋克"的。.本书的"亚文化"主要是从音乐这方面开始衍生,谈到了朋克,雷鬼,摇滚啊这些,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音乐风格及其精神内核可能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作者在书中所谈论的那些关于文化-艺术-社会的议题,就算放在当下依然先锋。.亚文化的风格富含意义,它是对文化形式的改造,它反抗自然,打断了正常化的进程,因此它是一种姿态,一种冒犯沉默的大多数的言论运动,这就注定了亚文化一直会生存在争议之中,而这种越轨的行为绝不会停止挑战,因为这是对自我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亚文化不一定小众,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浪潮,就像我生活在一个"亚浓度"很高的城市(成都,它已然与在地文化进行了融合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接受度越高也自然就越温和,没有激进的表达和反抗,这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精神的丢失呢?."我宁可流血,也要守护这个蠢东西"在我们所处的环境看来可以形容为某种调性吧,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表达都是在致敬百无禁忌的自由,那我们也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任何一种亚文化表征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
3
2023-10-12
透明社会习惯用点赞来评判 因为人们喜欢被肯定!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完全的照明会灼伤它,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倦怠。- 𝙎𝙃𝘼𝙍𝙀📖《透明社会》✒️ 韩炳哲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这是第4本韩炳哲老师的书,这本《透明社会》将“透明社会”概念拆分融入到了9个社会形态当中,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更是以其一贯的犀利语言风格,断言式的表达他所理解的世界,认知边界很难不被这样的锋芒戳的七零八碎。- 𝙏𝘼𝙇𝙆如果没有读过前面的书(分享过的那几本),直接翻开这本的话,我认为会有一定的难度,不太推荐!比如开篇就提到的一些关于“他者”“爱欲”“否定性”“倦怠”“同质化”等这样的哲学概念需要基于作者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讨论。.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在我看来很“破碎”。首先看目录就让人迷糊,行文中也大量引用哲学家的相关论述与论点,同时将自己的概念进行重塑,真实感受就是一遍读下来不知所云,即使我以为已经有点了解韩炳哲老师了。.直到我多次从头翻阅本书之后,看到首页那句: 我是凭借不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 彼得·汉德克 我仿佛明白了一点核心要义,把整本书的内容在脑海中像是串联起来了。- 𝙋𝙇𝙐𝙎透明社会是同质化的地狱,意味着死亡了无生趣,作者聊了很多话题,想简单的聊聊2个点: ◽️ 高速互联网冲浪信息被释放得越多,世界就越难看清。每个人都在网上裸奔,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如同生活在自由的监狱里狂欢,监视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被监视,享受的高速信息传递的快感,也遭受信息的侵害,人们停不下来,指尖不断地划走,透明消除了一切的“不知”,全景网络也让自我逐渐消失。 ◽️ 爱欲与美的消亡美的神性存在基础就在于秘密,因为神圣的空间不透明,欲望的空间也不透明。如果把所有的朦胧都暴露在日光之下,只会剩下粗鄙与丑恶。欣赏你喜欢你给你点个赞,给予与收获赞的同时却忘记了爱。透明让世界变得单一无聊,这种无聊有时却被包装成了纯粹与赤诚。-
4
2023-09-22
经历着时代洪流的苦难 依然纯粹的热爱生活
这边原野上没有任何的活物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不过是一群身心分离的游魂野鬼- 𝙎𝙃𝘼𝙍𝙀📖《长日无尽》✒️ 塞巴斯蒂安·巴里-读第一遍时,我一直在找腰封上面的 “爱有时没边界,就如同瘟疫、暴雪和战争。” 书中的这段爱很特别,没有按照我所期待的发展。.第二遍再读时,我感觉更为精彩的部分似乎是后半句“瘟疫、暴雪和战争”。飘荡在时代的洪流中的少年人,残暴杀戮中却透露着善良与美好,人性如此矛盾!- 𝙏𝘼𝙇𝙆本书的开篇是最近我读到的小说里面比较吸引我的,它太特别了,仿佛是肮脏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 ◽️ 招男孩 要干净两个俊美少年应聘扮成舞女,客人是当地的淘金客,这样的叙事本以为会发生比较不堪的故事,但在作者的笔下好像真的很干净,很纯粹,甚至还有一点点浪漫,与书面的画风相似,他们的舞女生涯不长,但我能感受到这段时光的快乐。.这种快乐一部分源于昏暗迷失中的光芒,并贯穿全书始终。淘金工在当时社会环境里是一种肮脏卑贱的工作,这些人在郁闷无望的日子里寻找金子,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幸运儿。对淘金工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迷失,但至少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两个少年人,在这群淘金工里显得格外耀眼,角色是舞女,做着似乎更为低劣的工作,而淘金工们会精心沐浴打理干净之后再来见他们,然后只是跳舞。我意识是到是我的思想略微肮脏了些,文字让我看到了少年的快乐与自由。- 𝙏𝘼𝙇𝙆书中的战争场面,有时很血腥有时又莫名其妙,因为经常会读不到打仗的原因是什么,让我陷入一种逻辑不自洽的荒诞感。- ◽️ 我们是英雄 被吓坏的英雄是个人都害怕战争!但有时感觉已经不是人了。我很喜欢作者从少年人视角经历战争的感觉,“想象一下我们有多惊恐和崩溃吧” 。长篇叙事会有一种影视感的阅读体验,让可怕的战争背后多了一份人性的温度,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像是一种吐槽,这大概是一种难得的少年人感吧。- “两个漂泊少年,流亡的印第安少女” 很多读者都提到了结尾的大团圆,至于为什么这种美好能带来强烈的满足感,读书吧!-
4
2023-09-22
没有人愿意主动剥削自己 只是现在我有些倦了
“如今人们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𝙎𝙃𝘼𝙍𝙀📖《倦怠社会》✒️ 韩炳哲-𝙏𝘼𝙇𝙆本书我认为是在讲如今“卷”时代的社会疲“倦”。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仿佛一台巨型机器昼夜运转,集体与个体都趋向效能化,功绩社会了无生趣成了时代的疾病。.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自我的倦怠也就成了一种孤独的倦怠,厌世的摧毁一切的倦怠。.但,如今人们享受这种倦怠,并把它当做是一种乐趣,人们不停地学习工作,甚至习惯性多线程推进,在忙碌中享受着自由和愉悦。.在长期主动的自我剥削中,以至无法专注沉思,连无聊感都是分散的碎片化的,一旦留有时间的空隙则意味着迷失遭受自我的谴责。.人们听命于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同自己竞争,这是从心而生的向上成长,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完成式的义务,这就造成了过度疲倦劳累而趋向毁灭。.神性消失,人性物化,时间则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现在我,有些倦了。"-𝙋𝙇𝙐𝙎哲学引发的思考是属于个人的,厚书读薄,薄书读厚。下面我简单整理了一些帮助阅读理解的相关内容:-◾️ 2个倦怠形象代表:▪️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神话的一个神▪️ 抄写员巴托比:梅尔维尔短篇小说的人物分别出现于书的开篇和中间部分,普罗米修斯是倦怠社会的代表,抄写员巴托比是规训社会的代表,这里提出的两个社会形态作者认为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规训社会到倦怠社会,作者提到了多位哲学家,举其中3位:▪️ 福柯:《规训与惩罚》▪️ 阿伦特:《人的境况》▪️ 尼采:《偶像的黄昏》他们影响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书中的“规训社会”是从福柯的思想中引出,“劳动社会”是从阿伦特的思想中引出,“沉思的生活”则是从尼采的思想中引出。-◾️ 倦怠功绩社会,书中提及2位我很感兴趣的大师:▪️ 汉德克:《试论疲倦》▪️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诺奖得主汉德克文风独特,“根本性倦怠”引于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力比多”与“自我与超我”引于他的思想。-分享过的《爱欲之死》《他者的消失》与本书互为补充很有帮助!-
4
2023-09-22
社区达人榜 查看更多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