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技术再好无法适应市场也白搭。其实从这个角度国内一众纯电车企还是为培育市场做了贡献了,但细想一下其实应该说政策在塑造市场,一众车企也只是唱戏的
禁燃是一定的,只是结合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地形地势多样等特点,发展单一能源形式的新能源车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不能否认纯电的新能源车确实得到了长足进步,不论是政策法规上的倾斜,还是引入特斯拉这样企业引起的所谓“鲶鱼效应”,都推动了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但同时作为纯电新能源车核心的电池续航却貌似进入了瓶颈,而且低温打折始终是个硬伤,5年前电池续航冬季打折50%,现在冬季打折70%……一个五年计划的跨度,核心的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科研成果一定是要有转化的,转化成产品或提升现有产品的产品力,如果一个企业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丰富,但产品力却不见明显提升,短期可以,因为科研成果转产需要上下游配套等比较耗时的工作,但如果长期还不见产品力提升,那消费者就得擦亮眼睛了。以上不特指某个厂家,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以三元锂或磷酸铁锂为动力电池的都面临这个问题,010的冬天,甭管你是特啥,比啥,蔚啥,续航都一个德行。
你能看明白我写的那句话什么意思吧?既然是搞科研的,相信这点理解能力是有的。
1. 关于“国内专利很多水货”。也是我那句话想表达的意思,但正如你所说确实也有相对优秀的专利成果,但从比例上看只能说是比较少或者说很少。本人专利不多,已授权的8项(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个人感觉能拿的出手的且形成产品的也就1项,且此项专利是为了完成十三五期间的课题而申请的。从业16年以来负责了7个课题,参与的已经记不清多少了,真正能形成产业的少之又少,多是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考核。
2. 以上所说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大部分为自研,有些工作是供应商做,但最终是我们来申请成果。同样,我们也会为煤矿承担并申请科研成果,甚至报奖。
3. 关于硬核专利。16年煤炭行业科研院所的经历告诉我,大部分专利是“老技术的新组合”而已,真硬核的多掌握在核心器件的厂家手里,这部分厂家既有国内也有国外,如果不考虑经济型,综合耐用性、可靠性、灵敏度等性能,不得不说还是国外厂家的好。国内厂家产品多是逆向出来的。
4. 不是特斯拉的粉。坐标010,2台车均为油车,甚至个人认为“纯电类型的新能源车”这个技能树咱们点错了。
希望以上陈述能帮你更好的理解我的回复想表达的观点---“国内科研很多都比较水”。以上内容仅限于个人在煤炭行业科研领域的从业经历总结而来。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