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家听过,而且是几个版一起比,当时印象比较深就是这个啥dsd硬解,被他说的如何如何,客观说,在上升和下潜端确有很细微的差异,但整体而言,对乐段的听感影响甚微。因为不烧这个,所以也没问具体的型号。另一个较深的印象就是,他邻居又来敲门抗议了。。。(正好中午,吵到别人午休了。。。)话说天下第一鼓号称sacd第一碟,你怎么也不搞一张听听? 另外,我对他家其它的sacd倒真没啥印象了。。。
说这么久,似乎从来没见你讨论过版本的选择或是音源的选择,这进一步让我们明确了分歧所在:你听的是乐音,而我听的是音乐,而且是在你看来音质渣滓不堪入耳的音乐,哪怕是同样的版本,就因为高超的升频技术,你听的就是天鹅绒一般的丝滑,而我们听的则是地摊加天桥货释放出的噪音?!
呵呵,再说远些,笔者有段经历可能是很多人不会经历到的,笔者小的时候曾经因为链霉素中毒导致神经性耳聋,因此有一定的听力损伤,可以算的上是残障人士,耳朵里塞的两个小东西比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hifi耳机还贵,如果我想要的话,还可以请厂家把我耳机的频谱线调到更适合欣赏音乐的范畴,这也算是一种再加工吧。。。不过大多时候,我是不会带助听器去欣赏音乐的,这意味着我要么放大音量,要么牺牲细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去鉴别音乐的内在。
你的这个说法又让我想起了值得买上一个很出名的经验分享系列,关于书法的,其中对于字帖的选择,作者就提到最好的字帖肯定是原迹,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很多字帖会以碑刻的形式留存,即便如此,碑刻也会因为年代或人为的原因损坏,于是很多字帖保留至今都已经残缺不全,有些出版社出于临写的方便,通过ps将残碑尽可能的还原,这些版本却恰恰是作者不推荐的,因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复原,有时弄不好是弄巧成拙。而唱片这个东西道理也是一样的,那个年代的技术本身就不可能与现代的录音相提并论,而母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化,损坏,这些音频上的损伤其实是不可逆的,并不是说高超的科技就能如何如何还原。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