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批评本的水浒因为砍去了后面的狗尾巴而使这部书更精彩了,如果你说的是前面七十回三观不正我倒不觉得,后面为“过审”而添加的五十回内容实在不堪卒读,但年轻人读它有点危险,还是先不读为妙。老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为至理。
有一次喝高了多嘴,跟人说后40回就算老曹本人恐怕也写不好(当然一定比高鹗写得好),引得对方一阵冷笑。从此只敢在网上这么说了
三国演义正确的阅读姿势应该是先读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周边”,再读它就好多了。我觉得,三国演义文笔没的说,但三观迂腐,又有演义体小说不尊重史实的毛病(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不可过于拔高。
先别激动,未必全是考官们的意愿,比如《平凡的世界》。现如今我们要重拾文化自信(这一点非常正确),提倡传统文化自然免不了。可悲的是,现在传统文化成了太多人牟利的工具,而运动式的推广传统文化不免泥沙俱下、良莠不分。
我读第一次真正读且读完红楼、三国、水浒这三本书已近30岁,现在我很庆幸自己遇到她们的时机、阅历、知识都正逢其时。我一直对所谓的必读(必考)书意见有所保留,名著固然好,但个人性情决定了有些书有些人就是读不下去,比如红楼。我们有那么多古典文学名著,何必只挑这几本书上吊死?高中生读红楼主要是时间紧张,现今的学生课业过重,读这种篇幅太长的小说无疑会更加吃力甚至读得不仔细,更何况,有些学生可能因为知识、阅历不够可能一下子读“伤”了,再也不敢碰他们了。我觉得学生们读书要更自主才好,古典文学名著里世说新语、酉阳杂俎以及后来的许多笔记小说、散文,篇幅简短,语言简练生动,亦能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读他们岂不更好?
我的意思是:文化是“总和”,包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坏”的方面,不能单纯的迷信自己国家的文化,更不能盲目崇拜哪个国家的文化。看不见的手(文化),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即使仅仅是某个小观念的改变,动辄要经历数代人。而“看得见的手”(政策)又总是在矫枉过正中踉跄前行(有时甚至会倒退)。这两只手并不像某些人想得那么简单、可控、有力,此种情况下争论各文化之间的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崇拜、迷信也显得幼稚可笑,更遑论蔑视和仇视了。因此,任何一种文化、主义都要辩证的看,世上没有万能药,对于“全球化”和“国家封锁”更应如是观。至于你说的“效用主义”,在国际博弈中是每个国家不得不考虑的,没有博弈就没有公平更没有和平。任何一种主义被提出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世界的运转不是也不能单靠某个什么主义。中国有自己强大的伦理传统,更不能单纯崇尚“效用主义”。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