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科学,我有公平。
数码领域作者电脑外设领域作者
注册9周年签到268天
IP属地:湖南

芝麻信用评估

芝麻信用评分是合法独立的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授权后得到分数越高,代表信用越好
DELL产品全新命名再添新词
1月21日,在DMTF官网中,DELL新增了大量认证的新产品名称:http://t.cn/A63VYCCJDELL产品新命名方式继续,增加了Micro、Slim、Tower、All-in-One的词汇。另外还增加了24、T2这样的描述。依据我之前文章《你的名字?》中的分析和推测的原理,新增词汇对应的机型,可以简单认为:Micro----微型(台式机);Slim----刀片式(工作站);Tower----塔式(工作站);All-in-One----一体式(台式机);24----24英寸屏幕;T2----塔式型号而新增的产品代号中也新增了不少字母和数字,解释见下面:Dell Pro Micro QCM1250----C表示基础版;Dell Pro Micro Plus QBM1250----B表示Plus版(A表示Premium版,台式机尚未出现);Dell Pro 24 All-in-One PLUS QB24250----Q表示台式机,24表示是24英寸一体机;Dell Pro 24 All-in-One QC24250----结尾是0,表是机体是标准版Dell Pro 24 All-in-One QC24251----结尾是1,表示机体是加厚版Dell Pro Max Micro FCM2250----F表示是工作站;M2表示Micro 2号;Dell Pro Max Slim FCS1250----S1表示是Slim 1号;Dell Pro Max Tower T2 FCT2250----T2表示塔式2号Dell Pro Slim Plus QBS1250---25表示2025年度;Dell Pro Slim QCS1250Dell Pro Tower Plus QBT1250Dell Pro Tower QCT1250产品代号中,服务器系列加上U1、U2等,显示器直接用两位数字表示尺寸、ABC表示等级,现有词汇够用了,至于其他外设可能还需要增加一些词汇和代号。产品代号结尾是0和1的是intel平台,结尾是5和6的是AMD平台,那么高通平台可能是8和9?#潜力作者激励计划
01-24 12:33
一个四盘的硬盘盒好?还是两个双盘的硬盘盒好?
有网友提问:对于没有每个硬盘独立开关的四盘位盒子,在不组建RAID硬盘阵列的情况下,如果我只使用其中一块盘,那么,其他三块盘也得跟着通电是吧?是不是会折损不必要的寿命?那么,是不是选择两个双盘位的硬盘更适合一点呢?我回答如下:一般而言通常,在不需要组建RAID硬盘阵列的情形下,对于需要安装四个硬盘的外置存储系统,是选择两个双硬盘盒、还是选项一个四硬盘盒,各有优劣。但是,通电连接之后,只是使用其中一块硬盘,其他的硬盘是否因为跟着通电、从而会折损不必要的寿命的问题,基本上是可以不用考虑的。原因是,只要不是设计太差、或尽力控制成本的硬盘盒,在没有使用中的硬盘-----无论是固态硬盘(SSD)还是机械硬盘(HDD)----都会自动进入低功耗待机状态,通电时间带来的寿命折损非常非常小,顶多是增加了通电时间和通电次数,看上去不好看而已。另外,避免长时间的不通电,其实对于SSD来说,还有一定的保护数据的作用-----当然,这是题外话。特殊情况不过,如果在使用时,如果经常容易遇到意外断电而造成硬盘掉电的事件,这对硬盘是有一定的寿命影响的,也容易造成硬盘损坏或数据损坏。比如,如第一图所示,前几天,有位网友的外接USB硬盘,遇上宕机之后,有两个分区变成RAW格式,数据无法读取,和我联系上来之后,经过远程操作,花了一番手脚才解决问题:综合考虑综上,通电时间和加电数次,对于硬盘的寿命折损是非常非常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考虑意外事件和数据安全,那么,四个硬盘分为两个一组放到两个硬盘盒中使用,确实是比四个硬盘全部放在一个硬盘盒要安全。代价,就是可能买两个双硬盘的硬盘盒的价格,比买一个四硬盘的硬盘盒的价格,要贵---当然,也不一定,具体得看品牌型号和购买渠道。同时,在连接使用之时,需要切换或同时连接有所不便,在携带上也会有一定困惑;另外,如果两个硬盘盒在外观上是一样,还需要注意做好标记,以免不小心用错或拿错。个人意见如果是我选择4硬盘位的硬盘盒的话,只能选择M.2 SSD的了,这样体积较为小巧、功耗较低,如第二图和第三图所示,雷电5硬盘盒,可以安装4个M.2 2280 SSD。如果是2.5英寸、甚至3.5英寸的4硬盘的硬盘盒----严格说应该叫硬盘柜了-----它的体积和重量,都快接近一个小型台式机了,功耗和噪音也高,如最后一图所示,实在是不想使用。
2024-12-02
社区达人榜 查看更多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