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佳能R5,使用EF-S 18-55mm f/4-5.6 IS STM拍摄的照片四周没有出现黑边,暗角也不明显,充足的相场让这支APS-C画幅镜头可以无缝契合EOS R系列全部相机。”
我简直:WTF?!这种文章也能发出来?!不怕吃官司么?!
“佳能为购买者提供了带有饼干镜头,EF-S 18-55mm f/4-5.6 IS STM的套装版本可供选择。”后面还各种大篇幅尬吹“EF-S 18-55mm镜头”。现在所谓专业媒体的软文水平这么次了么?RF-S 18-45都可以闭着眼睛瞎编了?!佳能加价卖机的利润都给这种媒体了?!
你码了那么多字,说到底还是在故左而言他,借获奖作品来抬高自己的站位,以掩饰你对摄影系统发展的认知浅薄。同时,你不仅不了解摄影系统设计的演化过程,对中文也不太熟悉,史蒂芬周同学,从头到尾我仅仅指出你的所谓“三缸比喻”的逻辑错误,顺便借你评论or楼层,向广大值友普及一下M43系统的设计优势,也讲出了M4/3系统的真正弊端,纯纯的科普,何来不负责任的推荐行为?退一万步讲,熟悉数码影像发展的人会知道,恰恰是M4/3系统作为先驱者,最早将轻巧易用、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方式,以高画质且亲民的微单的产品形式,推向了普通消费者,正式开启了可更换镜头微单时代。无论是后面APS-C的富士、还是索/尼/佳,都是微单系统的跟随者,可以说,M43正是摄影初学者的微单启蒙相机之先驱,没有M4/3推进微单系统,大家还在使用光学取景器的单反,以所见非所得的方式拍照,更加考验摄影师的经验,对于初学者的门槛更高。当年如果没了M43微单这个勇敢的变局者,尼康佳能一定会坚决捍卫单反系统到永久,而彼时那个刚刚吞下柯尼卡美能达、财务极度虚弱的索尼,也就不会有机会壁上观,让M43替他先试水,后面再乘机发布NEX成为搅局者。另外,我也没说过画幅对作品影响不大,你中文不好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原话我再说一次:对于很多图片摄影师来说,镜头的重要性远超机身。也就是说,M43系统的镜头可以让更多囊中羞涩的创作者从重量、尺寸、价格中解脱出来,花同样的钱,享受到更广泛的摄影创作空间,去更远的地方拍摄更多题材的照片。史蒂芬周同学,看得出来你对摄影的喜爱,但真正纸上谈兵的是你,等你照片拍得足够多,器材接触得足够多,走得足够远,你才会明白M43对于摄影的重要意义,在你拥有足够丰富经验和知识之前,就随意评论:“M43系统像三缸车拉极限,傻大黑粗。更只看重器材的大底、轻便易用和颜值”才是显得无知、低级趣味且不负责任带坏风气。你作为初心者,我建议你:Talk less, listen more. 毕竟没有那么多人会像我一样有闲心,那么负责地普及知识。怼我?All right , If you say so.
用获奖作品来评判机身优劣极不合适,只能完美诠释统计学范畴中的幸存者偏差。且与机身设计优劣毫无关系,两者是谬之千里的话题。
优秀的M43系统设计不代表一定会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但也不能轻易否定其优秀的部分。如同你智商再高,并不代表你的人生一定会取得高成就,同时也不能就因此断定你低智。
非也,三缸比喻其实是外界非专业的粗犷理解。M4/3其实是非常不错的系统,主要是两方面:一、对于很多图片摄影师来说,镜头的重要性远超机身,而M4/3的镜头设计就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同等光圈/进光量、同等焦段条件下,M4/3的镜头体积、重量和设计空间都极具竞争力,价格也更有吸引力。全幅一颗镜头的体积、重量、价格下,M4/3可以两件套、甚至三件套。二、M4/3的CMOS规格,可以为更好的视频规格、连拍速度以及CMOS防抖等设计提供冗余,同时依然保持轻巧便捷的机身。如果了解胶片历史就会知道,当时奥巴推出M4/3之后非常有市场,全画幅的相机厂商甚至都开始推出APC-C来与之对抗,但是佳能始终还是市场营销之王,干脆反向输出全幅为王的消费思想,让消费者根深蒂固、死心塌地地去相信“底大一级压死人”的消费理念。但对于照片观看者来说,99%的时间都很难看出M4/3、APS-C、全幅之间的区别,尤其互联网快消时代,没人去盯着一张上百MB的RAW文件打印出来的巨幅照片仔细端详。M4/3真正的症结在于日本本土缓慢的半导体制程进步,导致了CMOS信噪比与像素密度提升之间的矛盾,最终成了数码时代M4/3系统的最大桎梏。
我也是毫无怀疑,开箱空盒直接傻眼。好在海外快递单上面都注明了重量,总重才8oz/200多克,说明海外发货就是空盒子了。吓得从此收大件都开箱验货。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