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先确定烙铁头的类别,如果是内热型烙铁用的头,多数是有镀层的,一旦镀层耗尽,内部就不吃锡了,那就要尽量避免打磨等损耗类处理方式,纯铜类的没这问题。
用另一把烙铁上锡还是存在接触面之外的区域升温提前氧化的问题,关键是尽可能全程隔离氧气,所以推荐用锡膏或纯助焊膏,用浸入的方式借助助焊剂实现隔离,保障效果。
如果是这种外热型紫铜的头,直接轻微打磨,再取一些口碑好的锡膏,把烙铁头浸入锡膏后通电加热,等接触面的锡膏熔融,如果是内热型有镀层的头,跳过打磨。
90秒极速恼火……
这个基本不适用于无铅焊接,200°C过低、400°C过高,90s加热说明后续补温能力不足,新手不易掌握,高手又不愿选用……
中科院企业,好大的名头,难怪自视甚高,一上来就居高临下,大事不利又转战小节,人家DIY,你非要绑架成制造业,人家因地制宜,你非要拉着满世界物色供应商(还是大~供应商)……不带这样的吧……
你说的那些,一圈外发,回来上个螺丝、接个插头,如果也称为DIY的话,那就不难理解咱们为什么是个科技成果都对外宣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了,如此认知,也表明你的工作其实和技术层面不搭界,并不了解产品的研发、成形、包装等过程,所以对DIY的态度很偏颇,但你很懂嫁接。
DIY是作品而非产品,不必集世界之大成,更不必因顾虑分享后的评论而去搞什么面子工程。
话说到这,再转去谈具体工艺,完全不必要了,至于懂不懂,你是否想表明更懂=更权威呢?我想说,作为自立门户前日企产品经理出身的我,也算略知一二吧,但我更懂得产品的核心要素主要源自DIY,说白了,你看到的是DIY的工,我看重的是DIY的匠。
呵呵,你发的是DIY嘛,个体能力所及有限,有缺憾是很正常的,能付诸实践并和大家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当然值得肯定;如果是产品宣传,我认同Jerry的观点,但我也相信,你不会满足于做出这样的产品原型就来推广的。
前面写的没发出来,大概要等审核,简单点吧,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自己DIY,事情还没做,就前怕狼后怕虎,先把自己压在“业界最低水平”之类的大山之下,看到外界的成就而妄自菲薄的否定自我实践的必要,一步没走就想把自己的起点安放在他人的肩膀上,这种自我束缚才是实实在在的“玻璃心”,做不成事的,见识广博也容易好高骛远,自身条件和工艺外部都是无止境的事,有需求、有想法就不用无限等待,sx_wjl能落实自己的DIY设想就很好。
关注数量超出限制,
请先删除部分内容再尝试